磁流变汽车前部吸能结构仿真与控制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前部吸能结构 + 磁流变阻尼器 ; 参考:《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汽车已经作为现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车给我们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因为频繁的交通事故使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保险杠对于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减少驾乘人员伤害以及提高行人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一种智能阻尼器件,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吸能装置应用在汽车前部吸能结构中,对于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汽车被动安全性问题,本文以磁流变阻尼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高速冲击时的动力学响应及控制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课题研究意义和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并针对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连续可调、响应时间快等优点,阐述了其应用于汽车前部吸能结构的重要意义。综述了磁流变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研究现状。(2)采用宾汉姆塑性修正模型(BPM)对磁流变阻尼器结构参数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磁流变阻尼器磁场分布更加合理,同时建立了控制模型。(3)简化整车模型,基于显式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搭建正面碰撞模型,对汽车前部吸能部件(保险杠横梁、吸能盒、前纵梁)的吸能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汽车低速正面碰撞时,保险杠横梁和吸能盒吸收了碰撞大部分能量。(4)将优化后的磁流变阻尼器等效为不同的阻尼单元应用于前部吸能结构中,对比研究了在不同的前部结构中磁流变阻尼器对汽车被动安全性的影响。(5)基于联合仿真理论,运用ADAMS和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磁流变阻尼器控制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确定了最佳的控制策略,为下一步控制器硬件设计以及如何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在汽车前部吸能结构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quantity of automobile is more and more large, and the automobile has become the main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The automobile brings us the convenience to travel,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frequent traffic accidents, many people lose their precious lives. The bump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passive safety of the vehicle, reducing the injury of the driver and improving the pedestrian protection ability. As an intelligent damper,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is used as an auxiliary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in the fron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the vehicl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passive safety of the vehicle. Therefore, aiming at the passive safety of automobile,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control effect of Mr damper under high speed impact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of vehicle are introduced. Aiming at the advantages of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damping force and fast response tim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application in fron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is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application fields of magneto-rheological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control are reviewed. The Bingham plastic modified model (BPMM)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of the optimized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is more reason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vehicle model is simplified. The frontal impact model is built based on the explicit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software LS-DYNA. The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ont energy absorption parts (bumper beam, energy absorption box,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ont part (bumper beam, energy absorber box, front beam) of the automobile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mper beam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box absorb most of the energy of the collision.) the optimized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is equivalent to a different damping element to be applied to the fron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The effect of Mr damper on vehicle passive safety in different front structure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joint simulation, the control simulation model of MRD is built by using ADAMS and Matlab/Simulink software.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ies i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control strategy is determined,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next design of controller hardwa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r damper in the fron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昌旺;赵永志;;抗震支撑吸能器[J];世界地震工程;1985年01期
2 黄祥兵,朱锡,刘勇;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立玲;高峰;;金属薄壁吸能结构耐撞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人;2006年01期
4 葛如海;王群山;杨建;苗强;;分层吸能式保险杠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11期
5 李邦国;陈潇凯;林逸;;车用吸能部件吸能特性的改进[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1期
6 黄春曼;李慧敏;;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J];装备制造技术;2012年01期
7 朱锡;冯文山;;爆炸载荷作用下的船用吸能防护结构[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李健,李庆华;刚性汽车撞击吸能技术[J];新技术新工艺;1997年05期
9 赵凯;刘凯欣;叶琳;杨嘉陵;;圆环列吸能器的力学机理及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袁俊;孙凌玉;;基于响应表面法的分级吸能结构优化设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洪伦;程玲;王文斌;;吸能元件特性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许亚洪;程群峰;益小苏;;不同引发机制对复合材料圆管件吸能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5 燕瑛;罗炜桓;王立朋;宫少波;;复合材料圆筒结构准静态压缩破坏吸能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彭跃湘;;平头汽车碰撞吸能器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可;顾菲菲;何思渊;何德坪;;梯度孔径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及吸能性能[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本怀;王科飞;李成林;;B型不锈钢地铁碰撞吸能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潘一山;吕祥锋;李忠华;;煤矿冲击地压巷道吸能支护研究[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赵桂范;林乐川;储元娟;;曲面壳体撞击吸能分析[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3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段衍;轻客品质 微面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付玉凯;高冲击韧性锚杆吸能减冲原理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5年
2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雷成;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的机车车辆耐撞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 黄俊;面向行人下肢碰撞保护的汽车前端结构快速优化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鹏辉;基于连挂碰撞的城轨车辆吸能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余建立;翻转式薄壁结构吸能特性研究及其在吸能盒中的运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洪兰;汽车吸能盒抗撞性仿真优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4 张哲绎;复合材料薄壁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5 宋慧斌;车辆吸能部件耐撞性的拓扑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曹松;基于聚氨酯管的台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程洁;多孔材料压缩变形行为及吸能性能的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8 石建;航空泡沫铝合金的制备与吸能性能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6年
9 高鹏程;汽车薄壁吸能部件耐撞性及吸能特性设计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10 余传辉;兼顾行人下肢保护与低速碰撞的保险杠吸能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42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94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