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刚柔耦合模型汽车后扭力梁振动疲劳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8 01:51

  本文选题:后悬架扭力梁 + 有限元 ; 参考:《湖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其中悬架是汽车结构中重要的构件,其性能对整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起着主要的作用,尤其是悬架后扭力梁因价格低廉结构简单实用在紧凑型家用轿车中得到普遍应用。车辆运行时,来自于路面激励的作用直接传递到悬架后扭力梁上,会发生疲劳损伤,影响其使用寿命。目前,很多厂家进行大量的实验来求疲劳寿命,费用大,时间长。现有部分人尝试采用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探讨,但只局限于单个因素,没有联合实验结果和数值计算再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采用疲劳寿命理论分析、有限元和实验验证方法,对后悬架扭力梁结构进行了分析与优化。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疲劳损伤理论,对某车型的后悬架扭力梁进行力学分析,揭示了其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2)基于有限元理论,对后悬架扭力梁模态和准静态下受力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其一阶模态偏低,接近于路面激振频率,造成结构强度不足;(3)基于后悬架扭力梁的受力特点,建立了整车刚柔耦合模型,根据实测采集得到的强化路面谱,得到了后悬架扭力梁的各阶模态位移历程;(4)基于疲劳寿命分析理论,结合各阶模态位移历程和材料S-N曲线,分析后悬架扭力梁的疲劳寿命,并进行了实验对比验证;(5)基于疲劳分析结果,对后悬架扭力梁的结构和悬架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的悬架扭力梁的寿命得到提高。
[Abstract]:The automobile is composed of thousands of parts and components, among which suspens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automobile structure, and its perform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ide comfort and safety of the whole vehicle. Especially, the rear torsion beam of suspension is widely used in compact passenger cars because of its low cost and simple structure. When the vehicle is in operation, the effect of the road excitation is transferred directly to the torsion beam behind the suspension, which will cause fatigue damage and affect its service life. At present, many manufacturers carry out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to obtain fatigue life, high cost and long time. Some people have tried to use the theory and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it, but it is limited to a single factor, without the joint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to carry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optimizes the torsion beam structure of the rear suspension by using the fatigue life theory analysis,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method. The main work an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based on the fatigue damage theory,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of a certain vehicl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fatigue life are revealed; (2)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theory,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is analyzed. The modal and quasi-static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order mode is lower, which is close to the exciting frequency of the road surface, resulting in the insufficient structural strength. (3) based on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al beam, The rigid-flexible coupling model of the whole vehicl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isplacement history of each order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al beam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enhanced road surface spectrum collected from the measured data. (4)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atigue life analysis, the displacement history and the S-N curve of the material are combined with each order modal displacement history.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is analyz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5) based on the fatigue analysis results, the structure and suspension parameters of the rear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are optimized, and the life of the optimized suspension torsion beam is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禄晓;黄宏伟;;汽车后悬架落地拧紧方案的探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1年10期

2 戴勇;轻型轿车后悬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设计[J];汽车科技;2000年01期

3 韦勇;双轴汽车前后悬架固有频率的匹配关系分析[J];广西机械;2001年02期

4 刘礼辉;浅谈摩托车单减震后悬架的结构特点[J];摩托车;2001年06期

5 陈焕明;刘大维;严天一;;后悬架拖曳臂开裂有限元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6年02期

6 于莉;吴光强;;基于虚拟台架试验的后悬架疲劳分析[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年S1期

7 刘进伟;吴志新;徐达;张嘉君;;五连杆后悬架仿真研究[J];专用汽车;2006年09期

8 潘筱;王玉民;王亚南;;五连杆后悬架的后轴变形效应与转向随动性关系研究[J];汽车技术;2007年12期

9 余传海;江禄晓;;多连杆后悬架装配工艺研究[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0年10期

10 Н.П.ГАВРИЛЕНКО;孙连述;;轿车后悬架圆柱弹簧的设计[J];国外汽车;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礼;瞿元;刘红领;张林波;;多连杆后悬架K&C性能的一种优化分析方法[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立峰;赵亮;;汽车扭力梁式后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刘永;;DF SUV后悬架的设计改进[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瑾;纪金亮;;后悬架缓冲块安装支架强度仿真分析[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新民;邢华沛;路银行;;某微型客车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匹配设计改进[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刚守堂;楚金甫;李涛;唐喜林;;新型独立悬挂三轮汽车特性计算[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军宝;在路上开着开着,车的后悬架就裂了[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2 新金融记者 郝一萍;速腾断轴风波持续[N];新金融观察;2014年

3 本报记者 王禁;浙江消保委揭露速腾召回不换悬挂真相:一汽大众至少节省16.34亿元[N];证券日报;2014年

4 记者 涂露芳;车企集体减配埋安全隐患[N];北京日报;2014年

5 胡仁芳;车主维权群达3000人 大众傲慢之路还要走多远[N];中国贸易报;2014年

6 记者 马晓成;“断轴门”再发酵 大众陷信任危机[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7 本报记者 胡仁芳;速腾车主不接受召回方案 专家称大众为降成本缺乏诚意[N];证券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胡仁芳;速腾维权人数超9000人 一汽大众三更半夜“邀约”车主奇葩事不断[N];证券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胡仁芳;速腾车主维权群升至3000人 大众傲慢之路能走多远[N];证券日报;2014年

10 记者 马晓成;“打补丁”惹消费者不满 一汽大众难服众[N];经济参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项忠霞;基于振动舒适性的山地自行车后悬架系统优化设计[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悦;某经济型轿车后悬架扭力梁断面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梁先富;某SUV后悬架纵臂断裂的分析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跃均;某SUV后悬架后下臂的优化分析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4 梁子奇;基于ADAMS的客车平顺性研究[D];厦门理工学院;2016年

5 卿翔;刚柔耦合模型汽车后扭力梁振动疲劳优化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6 万茂林;扭力梁式后悬架总成疲劳损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佟家慧;某微型车扭转梁后悬架结构分析与优化[D];吉林大学;2011年

8 海辰光;双连杆后悬架模板的开发及仿真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卜凡龙;轻量化橡胶辅簧后悬架匹配设计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程博;六气囊后悬架装配作业方法研究与作业改善[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6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076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