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ybody的自行车骑行运动仿真与试验分析
本文选题:人机工程 + 自行车 ; 参考:《机械设计》2016年01期
【摘要】:以人体肌肉疲劳程度为评价标准,基于人体生理学、人机工程学和仿真试验技术,研究一种自行车结构参数设计的有效方法。以某自行车厂生产的一款公路自行车为例,在Anybody生物力学软件环境下建立人-车耦合系统模型;通过肌电信号试验及心肺功能测试,对人-车耦合系统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确保仿真系统可靠;借助验证后的仿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仿真试验,以人体下肢肌肉受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相同骑行速度、负载下鞍座位置与人体肌肉受力之间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同一骑行者,自行车鞍座位置对于其肌肉受力值的影响很大,即对其疲劳程度影响很大。分析方法与结果为自行车车架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自行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Based on human physiology, ergonomics and simulation test technology,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esign of bicycle structural parameter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fatigue degree of human muscle. Taking a road bicycle produced by a bicycle factory as an example, the human-vehicle coupling system model is established under the Anybody biomechanical soft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man-vehicle coupling system model is verified by the EMG test and the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 test.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 a serie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verified simulation system, and the same riding speed was analyzed with the force of human lower limb muscle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addle position and muscle force under l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same cyclist, the position of bicycle saddl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uscle force value, that is, the fatigue degree is greatly affected. The analysis method and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bicycle frame structure and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bicycle design.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硅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基金】:天津市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0FDZDGX00500)
【分类号】:U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国华;关于发展电动助力自行车的一些思考[J];摩托车技术;1996年06期
2 杨勇;;告别自行车时代[J];青岛画报;2002年09期
3 江国强;2000年欧洲自行车博览会新品展示[J];中国自行车;2001年01期
4 江国强;;来自荷兰的轻量化运动自行车[J];中国自行车;2007年02期
5 孙长青;;单车旧事[J];西部大开发;2007年12期
6 朱钟炎;;中国自行车设计报告[J];设计;2010年05期
7 许其有;;自行车后碟刹花鼓的加工[J];职业;2012年12期
8 罗整风 ,陈光定;对上海自行车工业发展方向的一些看法[J];财经研究;1982年06期
9 ;内部挖潜 大有可为——武汉自行车总厂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J];武汉财会;1983年01期
10 刘德成;;北京市自行车市X4趋势分析——预测到一九八五年末将进入饱和期[J];预测;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平;王琳;;自行车传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反应[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秦 晴朗(本报记者 杨秦);自行车少了 小汽车多了[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娄山;华阳汽车今安在[N];蚌埠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景明;人性化设计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8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10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