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多驱动模式纯电动车的开发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6 00:24
【摘要】:面对日益紧迫的能源、环境问题,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我国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后,专门于2012年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而能够直接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的驱动系统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多电动机、多驱动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该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纯电动汽车布局方案。在完成该布局方案下的各个元件的选型及参数匹配的前提下,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 设计了双电动机多驱动模式的电动汽车布局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机构设计。经过分析和比较,最终选定了双头输出电动机串联式布局方案作为EV-1型纯电动汽车的布局方案,该方案可实现单前驱、双前驱、单后驱、双后驱、前后各自驱、全驱等6种驱动模式。(2)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实验室的基本要求提出了EV-1型纯电动汽车的目标参数。对电动机、动力电池及离合器等元件进行选型,并根据整车目标参数完成各个元件的参数匹配。(3) 利用仿真软件,建立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学模型;在对原型车实车改装之前,预测了EV-1型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车辆的续航里程,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且双电动机驱动模式与单电动机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4) 本文研究了包括整车质量、整车电压、电池组排列方式、踏板特性及两电动机的功率分配比在内的各参数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结果对各参数进行优化,提高了整车的续航里程。
[Abstract]: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urgen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represented by electric vehicl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speed up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ation energy. After our country listed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as one of the sev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o guide the fu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sued the "Energy Saving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2012-2020)" in 2012. 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policy support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electric vehicle (EV)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nd the driving system, which can directly determine the performance of EV,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multi-motor and multi-drive mod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electric vehic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requirement, a new type of pure electric vehicle layout scheme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On the premise of th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matching of each component under the layout schem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vehicle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 layout scheme of electric vehicle with double motor multi-drive mode is designed and the mechanism is designed. Aft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series layout scheme of double head output motor is selected as the layout scheme of EV-1 pure electric vehicle. This scheme can realize single front drive, double front drive, single rear drive, double rear drive, and front and back drive. (2) the target parameters of EV-1 type pure electric vehicle are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atory. The components such as motor, power battery and clutch are select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each component are matched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3) the dynamic model of pure electric vehicle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of EV-1 pure electric vehicle is predicted before the prototype vehicle is refit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leage, the maximum speed, the accelera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climbing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basically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Compared with single motor mode, the dual motor drive mode has obvious performance advantages. (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hole vehicle quality, vehicle voltage, battery pack arrangement. The ped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wer distribution ratio of the two motor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parameters are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range of the whole vehicle.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徐衍亮,安忠良,许家群,齐瑞贵;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环境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章超,易家玉;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迅猛[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3 章超;开发电动汽车市场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4 ;戴-克公司第四代电动汽车[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5 ;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切入点[J];电器工业;2001年12期

6 徐新明;环保电动汽车时代谁执牛耳[J];发明与革新;2001年04期

7 焦庆丰;电动汽车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1年03期

8 刘茂理;云南需要电动汽车[J];云南交通科技;2001年01期

9 丛晓杰;电动汽车:推动世界的绿色动力[J];中国石油;2001年09期

10 豪彦;21世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三)——电动汽车[J];汽车与配件;200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翔;;电动汽车是未来的趋势[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贾爱芹;;浅谈电动汽车推广的实现途径[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伦景光;;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6 张炳力;赵韩;;贯彻“汽车新政”加快安徽电动汽车工业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张杰;;电动汽车发展需要更多“绿灯”[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7期(总第328期)[C];2013年

8 姚勇;刘林生;顾健辉;陈林;李科江;赵晓;;电动汽车发展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对策[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兴安;电动汽车引领奥运时尚[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贾俊国;公司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座谈会在上海召开[N];国家电网报;2007年

3 孙逢春;助推电动汽车发展意义重大[N];国家电网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葛胜征;奥运会 世博会重点采购电动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辉邋李层;发展电动汽车 国网抢得先机[N];中国电力报;2007年

6 记者 张静;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召开[N];经济日报;2009年

7 孙萌萌;工信部召集各方落实电动汽车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冬;电动汽车能否顺利驶入“产业化时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9 柯芸;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研发支撑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凤宇;电动汽车中国汽车业的新机遇[N];中国信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超;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电磁耦合机构能效特性及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张虹;考虑电动汽车聚合站的主动配电网动态优化调度[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宋世欣;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及硬件在环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张迪;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徐浩;面向规模化电动汽车入网的充电站布局优化及有序充电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斌;电动汽车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电磁热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方支剑;计及电池与电网影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邵艾博(Khalid,Muhammad Shoaib);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一体化管理对多模微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瑜俊;电动汽车储能特性及其配置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强浩;计及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凌峰;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润;电动汽车入网对电网负荷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俊秋;电动汽车充放电容量预测及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薛红红;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之协调充电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恬;我国当前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的识别与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唐升卫;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王传能;电动汽车换电站优化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张晨曦;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何清晨;适用于城市通勤的个人电动汽车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张敏;计及规模化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的配电网效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09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409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