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界面力度量的车身承载度的客车结构优化研究
【图文】:
瞪斫峁沟牟辔Я⒅饽肷衔Ш崃毫?接,构成环形结构。其中有些环结构可能断开而并非贯通的。本文中只是借助于“环”结构特征来表达力的传递。底架通常通过外伸横梁向车身传递力,且车身最大变形通常位于两侧围上,因此选取侧围与底架连接的部分作为界面计算各个环的承载度。底架传给车身的力主要是附近的悬架经由底架传递而来,因而评价车身承载度时应采用相临的界面点(底架与车身和与之相邻的悬架与底架界面点)进行计算。设Fmi为车身环i处受到的来自底架的界面力,Fnj为邻近环处的悬架传递给底架的界面力,如图1所示,则环i处的承载度为pi=Fmi/Fnj(1)图1底架与车身连接点和界面力整个车身的承载度定义为各环承载度的加权平均,即p=∑ni=1wipi(2)式中:wi为车身各环承载度的权系数;pi为车身环i的承载度;n为环数。半承载式客车结构主要由底架承担载荷,车身参与承载较少,因此应着重对底架结构进行改进。界面力法尤其适合对半承载式客车结构进行优化。2某客车车身承载度分析以某大型高二级长途客车为研究对象。该车总长12m,宽2.55m,高3.7m,轴距6.3m,空载总质量
2016(Vol.38)No.8张苗莉,等:基于以界面力度量的车身承载度的客车结构优化研究·931·12t,最高车速120km/h,,座位数49个。车身骨架采用冷弯型钢组焊,构成半承载式车身,底架为三段式大梁结构。行李仓位于下部。车身左右侧围与上围共形成9个环状结构,每个环在侧围有左右2处与底架横梁焊接,即图2中的miL或miR点(i=1,2,…,9),下标L或R表示左或右侧(下同);相应的界面力为FmiL或FmiR。悬架与底架的连接点为njL或njR点(j=1,2,…,4),相应的界面力为FnjL或FnjR。底架受到悬架支撑点传来的力,然后将这些力通过9个环传递至车身,于是,这9个环的承载度综合反映图2车身与底架、底架与悬架支点之间的界面点了车身的承载程度。依次计算单个环的承载度,将它们加权平均后得到车身承载度。各环承载度的权系数根据该环界面力占所有环界面力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利用MSC.Nastran计算得出各工况下各界面力和环的承载度。表1示出弯曲工况下各界面力的分布和各环承载度,最终车身承载度为12.2%。表2给出了其它工况的计算结果。由表1和表2可知:表1弯曲工况界面力计算结果参数环1环2环3环4环5环6环7环8环9FmiL/N2944841309.81401.22018.74186.97321.1529.62713.7FmiR/N5086351680.789.599.72350.16087.913593862.9FniL/N17680.018126.434881.340286.2FniR/N12774.413511.331716.436032.5环承载度/%2.873.679.824.716.79.8220.132.478.62(1)在不同工况下车身承载度不同,弯曲工况和扭转工况的承载度小于制动和急转弯工况。(2)车身承载度的整体水平偏低。每个连接点上底架向车身传递的力较小,使每个环的承载度偏小,导致车身承载度偏校(3)不同环界面点所传递的力不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平;胡静丽;柳剑玲;;《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学理论;2010年26期
2 张启森;;浅谈汽车车身材料的发展趋势[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年07期
3 黄天泽;陈树年;;汽车车身索隐[J];湖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 张毅;向汽车车身用钢轻量化迈进[J];上海钢研;1996年01期
5 雷正保,钟志华;汽车安全车身评定标准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1997年09期
6 朋希;;钢铁制造商拟开发超轻钢汽车车身[J];现代家电;1997年02期
7 汪卫东,康华平;世界汽车车身开发现状及我们的对策[J];汽车科技;1998年06期
8 鲍晓沾;;现代汽车车身新技术[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23期
9 潘林春;超轻钢车身的设计和应用[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10 江涛;车身实物模型的变迁与车身开发技术的发展[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平;;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汽车车身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攀;周定陆;;基于台架试验方法的车身疲劳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郎勇;;车身牵引装置的设计[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凤崇;赖番结;陈吉清;马聪承;;泡沫铝复合板材料高刚度车身结构的基础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路洪洲;王文军;王智文;郭爱民;路贵民;;基于轻量化的车身用钢及铝合金的竞争分析[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小平;;浅析车身几种常见的固定顶盖装饰条的结构[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正;;汽车车身装焊夹具的协调性与统一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徐文忠;曾祥群;徐文寿;;一步法涂装、制造玻璃钢车身的研究[A];环保型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秀平 译;未来钢质汽车——引领车身结构前沿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2 ;国际钢协:未来钢质车身能减重39%[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张志勤 何立波 高真凤;世界轿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2年
4 孟岩 林元君;汽车安全的两大误区[N];经理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黄震 王博;心向高处[N];当代汽车报;2006年
6 杜凉;概念车——别具匠心 独具魅力[N];上海科技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周丽娟;新车排队来 且莫挑花眼[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李;GOA技术提升汽车碰撞安全性[N];中国电子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黄震 孙晓红;内外兼修[N];当代汽车报;2006年
10 管学军;大众在华部署第二个平台[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瑞丰;乘用车概念车身参数化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友强;基于机敏约束阻尼的车身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颀;汽车车身部件约束变体建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波;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琴;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云郊;钢铝混合材料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亦文;车身结构抗撞性问题的简化建模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俊;基于确定性定位分析的车身三维偏差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湛璇;基于参数化方法的车身概念正碰模块的正向设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良;某乘用车车身声振舒适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贺晓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车身气动造型的整体优化设计[D];中北大学;2016年
4 周岐坤;某皮卡车身结构NVH性能仿真分析与控制[D];江苏大学;2016年
5 白霜;基于CAE驱动的纯电动中巴车身结构正向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张士展;基于PSI方法的多材料车身选材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闫庆伟;引入成形因素的车身结构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杨井哲;车身结构动态设计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林涛;钢铝一体化车身框架结构概念设计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治国;轿车前部车身结构静态强度计算及动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6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55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