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与车身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2 21:52
【摘要】:多用途汽车(MPV)因其具有较大的乘员空间、媲美轿车的乘车体验和厢式货车功能,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用户对乘车舒适度需求的日益提高、汽车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MPV汽车普遍存在的振动噪声问题日益凸显。因而对汽车振动噪声产生机理的研究和汽车NVH性能的改善被业内广泛关注。本文以某型MPV汽车的车内轰鸣声问题为工程背景,对采用五连杆非独立悬架的前置后驱汽车的振动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汽车XZ平面内将五连杆后悬架单侧简化为四连杆机构,分析求解各连杆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基于连杆间的几何关系,对后桥及悬架中各部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推导了其23维耦合非线性方程组,并基于MATLAB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分析表明,传动系驱动力矩会使车身产生以Z向为主的位移响应,当驱动力矩变化时,车身将产生振动。基于后桥及悬架的受力分析,提出主减速器齿轮对传动系与车身振动的耦合作用方式,推导同时考虑主减速器齿轮耦合途径和轮胎耦合途径的传动系与车身耦合振动力学模型,并对力学模型进行了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主减速器齿轮模型的传动系振动、汽车垂向振动和纵向振动间相互耦合;而不考虑主减速器齿轮时,传动系振动无法激起汽车垂向振动,汽车垂向振动对传动系振动和汽车纵向振动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传动系与车身耦合振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主减速器准双曲面齿轮的几何建模,并改进其仿真方法,以用于整车仿真。装配整车几何模型,在ADAMS/View中研究轮胎及路面、悬架非线性阻尼和柔性体车身的仿真方法,建立起精细化的、包含完整传动系的整车耦合振动仿真模型。为了探究传动系与车身耦合振动特性,对仿真模型进行了自由特性和强迫振动特性分析,并与实验或理论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主减速器齿轮力的仿真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齿轮建模及仿真方法可行;对含齿轮的传动系进行自由振动计算,发现传动系存在50Hz附近的扭振模态;对比相同测点的整车强迫振动响应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发现两者的振动特性基本吻合,并且量级一致。为改善汽车车内噪声,对某型MPV汽车车内噪声峰值频率附近的转速工况进行了整车振动特性分析,从激振源、传递路径及车身板壁件振动三方面分析了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并提出噪声控制措施,为解决由传动系引起的汽车NVH问题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平;胡静丽;柳剑玲;;《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学理论;2010年26期

2 张启森;;浅谈汽车车身材料的发展趋势[J];汽车维修与保养;2012年07期

3 黄天泽;陈树年;;汽车车身索隐[J];湖南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 张毅;向汽车车身用钢轻量化迈进[J];上海钢研;1996年01期

5 雷正保,钟志华;汽车安全车身评定标准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1997年09期

6 朋希;;钢铁制造商拟开发超轻钢汽车车身[J];现代家电;1997年02期

7 汪卫东,康华平;世界汽车车身开发现状及我们的对策[J];汽车科技;1998年06期

8 鲍晓沾;;现代汽车车身新技术[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23期

9 潘林春;超轻钢车身的设计和应用[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10 江涛;车身实物模型的变迁与车身开发技术的发展[J];上海汽车;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平;;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汽车车身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2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建全;陈铭年;林大同;;汽车车身结构的接头研究进展[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肖攀;周定陆;;基于台架试验方法的车身疲劳分析[A];“技术创新与核心能力建设”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郎勇;;车身牵引装置的设计[A];第九届河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兰凤崇;赖番结;陈吉清;马聪承;;泡沫铝复合板材料高刚度车身结构的基础研究[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路洪洲;王文军;王智文;郭爱民;路贵民;;基于轻量化的车身用钢及铝合金的竞争分析[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小平;;浅析车身几种常见的固定顶盖装饰条的结构[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正;;汽车车身装焊夹具的协调性与统一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徐文忠;曾祥群;徐文寿;;一步法涂装、制造玻璃钢车身的研究[A];环保型涂料及涂装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凤珠;放弃车身开发就等于放弃汽车[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任秀平 译;未来钢质汽车——引领车身结构前沿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3 ;国际钢协:未来钢质车身能减重39%[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4 肖强;怎样衡量汽车品质[N];温州日报;2005年

5 记者 陈永杰;车身越重越安全?[N];北京科技报;2011年

6 张志勤 何立波 高真凤;世界轿车车身高强度钢应用进展[N];中国冶金报;2012年

7 小也;领驭2.0 MFI“走秀”京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8 孟岩 林元君;汽车安全的两大误区[N];经理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震 王博;心向高处[N];当代汽车报;2006年

10 杜凉;概念车——别具匠心 独具魅力[N];上海科技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瑞丰;乘用车概念车身参数化设计、仿真、优化一体化关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曹友强;基于机敏约束阻尼的车身结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颀;汽车车身部件约束变体建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波;知识驱动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琴;基于现代设计理论的车身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云郊;钢铝混合材料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关键问题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凯;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亦文;车身结构抗撞性问题的简化建模及优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曹俊;基于确定性定位分析的车身三维偏差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启涛;某型防地雷车车身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湛璇;基于参数化方法的车身概念正碰模块的正向设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良;某乘用车车身声振舒适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郭贵平;某特种车驾驶室结构设计分析及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宾;基于有限元的客车车身结构的振动与疲劳可靠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6 陈冬民;车身关键零部件选材方法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熊元;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结构及安全耐撞性能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王洪宇;基于多层次优化方法的车身底板结构概念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勇;新能源汽车全塑车身设计及制造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刘迎林;GMF-NEV全塑车身仪表板及部分车身结构设计与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68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568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3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