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1 22:14
【摘要】:本课题以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服务对象设计一款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平板式的设计要求是基于动力电池包在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来决定的。液冷式散热方式的选择是通过对比各种类型散热方式的优缺点后完成的。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本课题所设计的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选用松下NCR18650PF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单体,通过电池单体的串并联,组合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间通过机械连接组成整个动力电池包。在比较了各个散热方式的优劣后,笔者选择了液冷的散热方式并设计了散热系统。根据电池模组设计、散热设计以及电气设计以及总装设计完成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2)总结了现有论文对动力电池包进行有限元建模的简化方法,并考虑了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故笔者提出了考虑精确电池单元动力学建模的方法。为了验证此法的准确性,本章以实验室另一款已做出实物的动力电池包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进行了简化模型有限元模态分析、精确模型有限元模态分析、模态实验三者的结果来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可知考虑了精确电池单元体建模方法所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和准确。之后,笔者运用精确电池单元体建模法,对本课题所设计的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进行精确建模,为之后的动力电池包有限元力学分析打下基础。(3)以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精确模型为基础,运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动力电池包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包括:模态分析、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惯性载荷分析以及机械冲击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对其结构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在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分析层面,模态分析、随机振动疲劳分析、惯性载荷分析以及机械冲击分析都满足设计要求,各个零件都是可靠的。(4)因动力电池包在连续工作时,放电速率一般低于1C,故可以通过检测动力电池包在以1C的放电速率放电时电池单元体的温度以及温度差来实现检测整个电池包的散热性能。从理论层面而言,根据Bernardi经典模型可计算出电池在以1C放电速率放电时最大的生热速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了对液冷冷却系统的温度仿真分析。根据温度云图可知,本课题所设计的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散热性能很好。
【图文】:
第二章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第二章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本课题以松下 NCR18650PF 锂电池为基础,以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服务对象,设计了一款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平板式的设计要求是为了将动力电池包顺利安装在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底部,,如图 2-1 所示。
(a)单个双孔保持架 (b)16 个双孔保持架组合为 32 孔保持架图 2-3 电池单体保持架将 32 孔电池保持架作为 32 并联电池单体的上下保持架,保持同一个保持架上的正负极完全一致,组装后如图 2-4 所示。图 2-4 32 个电池单体与保持架图2.3.2.3 集流片的设计集流片可以承载电池模块的电流,可以将 32 个电池单体的正负极分别于一片集流片相连,则 32 个电池单体并联了。常用集流片的材质为镀镍钢、镀镍铜等。铜具有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9.72
本文编号:2659144
【图文】:
第二章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第二章 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的设计本课题以松下 NCR18650PF 锂电池为基础,以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为服务对象,设计了一款平板式液冷动力电池包。平板式的设计要求是为了将动力电池包顺利安装在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底部,,如图 2-1 所示。
(a)单个双孔保持架 (b)16 个双孔保持架组合为 32 孔保持架图 2-3 电池单体保持架将 32 孔电池保持架作为 32 并联电池单体的上下保持架,保持同一个保持架上的正负极完全一致,组装后如图 2-4 所示。图 2-4 32 个电池单体与保持架图2.3.2.3 集流片的设计集流片可以承载电池模块的电流,可以将 32 个电池单体的正负极分别于一片集流片相连,则 32 个电池单体并联了。常用集流片的材质为镀镍钢、镀镍铜等。铜具有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9.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卓然;陈健;林凯;赵英杰;许海平;;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力建设;2015年07期
2 曹华军;舒林森;许磊;李浩;;复杂机械零件的六面体有限元网格生成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15期
3 谢先宇;陆珂伟;;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系统振动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2014年05期
4 刘龙涛;李传日;程祺;乔亮;;某结构件的随机振动疲劳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3年21期
5 姬芬竹;刘丽君;杨世春;徐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生热模型和散热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6 黄波;陈泉;李涛;王春林;吴京;;国标Q235钢屈曲约束支撑低周疲劳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7 吴涛;茆汉湖;戴轶;;基于路谱频域的车身疲劳分析[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2年02期
8 孙飞;左承基;;发动机不同成分冷却液对冷却性能的影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2期
9 惠纪庄;孙德仕;邹亚科;;Miner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在汽车试验场可靠性试验强化系数研究中的应用[J];工程设计学报;2008年04期
10 曹妍妍;赵登峰;;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炜伟;;推动能源清洁化,中国如何发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本文编号:2659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65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