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吸能盒正面碰撞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7.14
【图文】:
现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人们的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出现的道路交通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与此同时,交通工具带来的各类交通安全事故也在频繁发生。在各类交通安全事故中道路上车辆所产生的安全问题最为严重。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中包括有交通有关的内容。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 2.1 人,与 2015 数据保持一致[1]。2011 年至 2016 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如下 1-1 所示,以2016 年 19440 万的民用汽车保有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 881 万辆)来计算,可得出:现阶段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由统计数据可得,2016 年的交通死亡人数为 40824 人,而 2015 年的死亡人数为 36178 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4646 人[1]。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交通事故,而是由于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据国家安全局以及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车祸率继续显著高发。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居民死亡一直居高不下,所以降低车祸的发生率以及保障车辆的安全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2]。
图 1-2 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例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导致乘客受伤的因素有以下两个:一是在汽车碰因碰撞物的阻碍而产生巨大撞击力,导致车速急剧变化出现大的加速度,于惯性的作用,在碰撞过程中身体会往前倾的同时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而害。二是在汽车碰撞时,车辆车身结构会出现大的变形与乘客产生直接接乘客造成挤压等伤害[4][5]。汽车碰撞事故的频发跟人们带来了身体上的伤济上损失,如今对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科研人员及汽车企业的究项目[6]。最先研究汽车碰撞问题的国家是美国[7],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在研究初期,采用实车碰撞试验;到 20 世纪中期发展为台车碰撞试验;算机碰撞有限元理论技术的出现,80 年代开始,小部分研究人员开始通机仿真模拟汽车碰撞,现如今国外大多数研究汽车碰撞问题的厂家都采用术[8][9]。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汽车碰撞,不仅能大量缩减车型的研发时间,节约大量的研发成本,所以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得到了各大汽车厂家的应1.2 课题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福全;吴成明;潘之杰;刘卫国;刘巍;;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1年02期
2 刘瑞江;张业旺;闻崇炜;汤建;;正交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09期
3 宋晓琳;冯广刚;杨济匡;;汽车主动避撞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汽车工程;2008年04期
4 吴艳华;何天明;;新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ESP[J];上海汽车;2007年12期
5 高亚楠;温龙飞;;浅谈汽车材料的轻量化发展态势[J];汽车工业研究;2007年03期
6 李平飞,巢凯年;轿车保险杠系统低速正面碰撞性能的仿真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何文,钟志华;显式有限元技术在车身薄壁梁结构件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姜正旭,林忠钦,徐芳;低碳钢和不锈钢圆管轴向冲击碰撞吸能特性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顾红军,赵国志,陆廷金,范伏生;薄壁圆柱壳轴向动力屈曲的实验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姚松,田红旗,高广军;显式有限元法在车辆耐撞性研究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2 张雄;轻质薄壁结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大志;基于乘员保护的汽车正面碰撞结构设计与变形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4 胡玉梅;汽车正面碰撞设计分析技术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广发;基于LS-DYNA的汽车前纵梁碰撞吸能特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静;轿车后防撞梁低速碰撞特性仿真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3 何成;薄壁金属结构耐撞性优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2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4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