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导向抗撞结构的主从关联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7.14
【图文】:
外形:乘用车质量、刚度相比商用车太小,并且半挂车等底盘太高,几何外形也不相容。逡逑追尾碰撞中,轿车容易下钻且车头抗撞结构不能有效吸能,导致乘员舱挤压变形,乘员逡逑生命安全严重受威胁(如图1.1所示)。逡逑a)乘用车追尾货车邋b)乘用车追尾商用车逡逑图1.1乘用车追尾碰撞逡逑针对追尾碰撞安全性,尽管许多学者在乘员碰撞损伤[6S—7火乘用车结构耐撞性[?76]逡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对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车尾抗撞逡逑结构)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要改善追尾碰撞相容性,质量因素是难以改变逡逑的,而刚度、几何外形是相对容易改善的。半挂车等车辆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是保护乘用逡逑车安全的结构设施,通过研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结构外形及刚度特性,解决两车几何外逡逑形、刚度不相容难题,能够有效提高追尾碰撞的相容性。逡逑现阶段,包括货车、商用车、半挂车等在内的车辆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安装主要存在逡逑一些问题[771:仍然有少数车辆并未执行标准规定去安装后下部防护装置;后下部防护装逡逑置刚度过低
糟糕的追尾碰撞安全性需要改善。与此同时,更严重的是:在小重叠率追尾事故中逡逑造成的损伤往往更大。小重叠率下的追尾碰撞使得乘用车与下后部防护装置的接触面更逡逑小,碰撞力传递路径更少,造成的乘用车碰撞损伤严重(如图1.2所示)。逡逑由此可见,小重叠率下的追尾碰撞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逡逑1.3主要研究内容逡逑本论文的研究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
以往的抗撞结构设计只需满足安全性指标,虽然它既要求碰撞最大加速度小又要结逡逑构最大变形量小,但可行域有交集。抗撞结构在刚度设计中能够同时协调好碰撞加速度逡逑峰值最小化与结构侵入量最小化。如图2.1所示:要使碰撞最大加速度小,需要抗撞结逡逑构吸能量大,结构有足够小的刚度集弋;结构最大变形量小,要求抗撞结构需要有一定逡逑的刚度集&。最大加速度小和结构最大变形量小两目标在结构的刚度设计上有交集,逡逑即当结构设计刚度集为((&0&邋=邋NB,时,能够同时满足两目标。具有优越吸逡逑能特性的抗撞结构要求碰撞加速度与结构变形量同步最优化,但要使碰撞加速度小和结逡逑构变形量小,两者的可行解为非空集,现有单层优化方法可以解决。逡逑图2.1刚度有交集示意图逡逑但满足碰撞加速度小需要结构具有较低的刚度集&,该集合最大刚度为导逡逑向要求结构具有极高的刚度集尺3,该集合最小刚度为。如图2.2所示,碰撞加速逡逑度和导向在结构刚度设计域上是无交集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毅;;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汽车吸能盒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年04期
2 王东辉;吴琼;施扬;金鑫;尚帅涛;周丹桐;;标矩形吸能盒碰撞性能自动化分析系统设计[J];黑龙江冶金;2017年02期
3 都雪静;韦丽苹;;吸能盒盒体内部结构的改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年12期
4 李成林;王科飞;;轨道车辆端部吸能结构设计方法探讨[J];铁道技术监督;2016年07期
5 邹翔;高广军;董海鹏;李健;谭善志;陈榕森;;高速列车多边形多胞吸能管耐撞性分析与优化[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7期
6 郑苏录;刘五一;毛云雁;王向平;王建华;;钢球摩擦吸能器作用机理的力学分析[J];矿冶工程;2015年04期
7 王颖;李剑;;一种用于防爆罐的吸能材料的制备、测试与应用[J];中国安防;2014年19期
8 张在中;姚曙光;;城市轨道车辆吸能结构设计[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9 雷成;肖守讷;罗世辉;;轨道车辆新型车端专用吸能装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倪建华;叶永亮;羊军;;管梁缓冲吸能元件特性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凯亮;傅建桥;;高性能聚乙烯针刺毡在防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A];2016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杨奎坚;陈玉丽;;自锁吸能系统及其堆叠方式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王光耀;万鑫铭;李阳;高丽;周佳;赵清江;;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吸能盒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影响的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杨奎坚;陈玉丽;;新型自锁吸能系统的冲击响应及性能优化[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5 李震;胡士华;刘方磊;谢庆;;旋转机械冲击吸能装置优化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同位素分离分卷)[C];2017年
6 杨志强;杨嘉陵;;吸能缓冲靴设计方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伟伟;骆永浩;范华林;;多级薄壁吸能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进展[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8 徐新生;赵祯;林志华;;一种新型吸能薄壁管的设计构想和技术[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冯正建;罗漳平;;含网格的方形吸能管耐撞性优化设计[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王军彦;鲁寨军;许平;;一种列车切削式吸能结构热固耦合分析与多目标优化[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华凌;吸能材料可同时以多种形式的能“发电”[N];科技日报;2017年
2 岳倩;WEY VV5/领克01拆解报告[N];中国质量报;2018年
3 湖南记者站 组稿;列车结构塑变吸能技术及装置[N];科技日报;2012年
4 岳通;穿上柔性吸能“防撞衣”[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5 成吉昌 郭惠斌;防撞吸能装置令驾驶员更安全[N];中国汽车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谢莉葳;寻求车头吸能与刚性的平衡[N];中国消费者报;2013年
7 杨景定;要钢板硬扛还是吸能溃缩[N];市场报;2006年
8 成吉昌 郭惠斌;我国汽车防撞吸能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9 成吉昌 郭杰斌;我国汽车防撞吸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10 刘军;汽车安全存在两大误区[N];市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念;基于差厚技术和仿生设计的轿车吸能结构抗撞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丁兆洋;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波传播特性和优化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王志华;泡沫铝合金动态力学性能及其吸能机理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柳艳杰;汽车低速碰撞吸能部件的抗撞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5 马聪承;轻质吸能结构改善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6 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松晏;高速列车吸能结构研究与明线交会安全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尹汉锋;着陆缓冲系统中吸能结构的耐撞性优化[D];湖南大学;2011年
9 郝亮;基于代理模型的车身吸能结构抗撞性优化[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唐治;自移式吸能防冲巷道支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浩;汽车低速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吸能部件设计[D];东北大学;2017年
2 黄敏;吸能导向抗撞结构的主从关联耐撞性拓扑优化方法[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3 宋家锋;基于轻量化与耐撞性要求的车辆保险杠仿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4 张卓卿;激光增材多孔铝合金的消声吸能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5 周旭;吸能结构的防撞性设计与优化[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6 杨晓辉;轨交车辆碰撞能量管理方案设计及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7 程俊智;超短双层同步溃缩碰撞吸能结构构型设计及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8 周明;基于有限元法的汽车保险杠优化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9 胡召阔;汽车前端吸能结构刚度匹配性设计及其对整车耐撞性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李宇翔;不同边界约束对复合材料波纹梁耐撞性能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9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769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