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轻型柴油机SCR催化转化器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06:58
   当今时代,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为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国家决定从2018年元旦开始,对轻型柴油车全面实施国Ⅴ排放标准。课题就是针对SOFIM8140.43S4这样一款已经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作为后处理方案的轻型柴油机进行研究的,通过对这款轻型柴油机的SCR催化转化器进行结构优化研究,使其能够满足国Ⅴ排放要求,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1、对柴油机后处理SCR催化转化器进行原理分析,以SOFIM8140.43S4轻型柴油机为对象,对其SCR催化转化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部件的选型。2、利用Gambit软件建立SCR催化转化器的二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SCR催化转化器内流场进行二维稳态流动的数值模拟,通过仿真方法来分析典型SCR催化转化器内部流动特征。3、分别建立入口扩张管角度、出口收缩管角度、载体长度、载体间的间隙等不同的计算模型,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来研究不同结构参数下SCR催化转化器的内部流动规律。结果表明,入口扩张管角度、载体长度、载体间的间隙这三个参数能为SCR催化转化器的结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和指导,而出口收缩管角度不作为优化参数。4、基于Nelder-Mead算法对SCR催化转化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尽可能增大SCR催化转化器内部载体出口端面中心处的气体流动速度均匀性为优化目标,并对优化后的SCR催化转化器进行内流场分析。结果表明,在A25和B50工况下,优化后的SCR催化转化器载体出口端面中心处气体流速均匀性指数均达到0.872以上,优化后的SCR催化转化器内部流速分布均匀性有很大提高。5、对优化后的SCR催化转化器进行匹配SOFIM8140.43S4轻型柴油机的排放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SCR催化转化器正常工作,ESC循环下NO_X比排放量为1.824g/(kW·h),达到了轻型车国Ⅴ排放要求。
【学位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64.172
【部分图文】:

欧洲,颗粒物,比排放,氮氧化物


NOX(氮氧化物)的比排放量要降低 30%,另外,PM(颗粒物)的比排放量要降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下降幅度都很大,但重点是降颗粒物。从欧Ⅳ排放标准升级Ⅴ排放标准,又特别强调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即 NOX排放要再降低 40%,其比排放量原来的 3.5g/(kW·h)降到 2.0g/(kW·h),而对颗粒物的排放要求保持不变,仍旧为欧Ⅳ阶段的 0.02g/(kW·h)。

路线图,降低排放,主要技术,路线


.3 SCR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3.1 国外研究现状2010 年,Kamasamudram 等人将柴油机置于稳态工况下,重点研究了柴油机的排气与 NOX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随着发动机温度的不断升高,NOX转化效率是一直升高的,而是先升高后降低[17]。2011 年,Subhasish Bhattacharje 等人利用强大的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出重型柴油机 S统中尿素水溶液的喷射以及雾化等一系列的过程,重点研究了 SCR 催化转化器内部载端的氨气浓度的分布状态,还研究了载体上催化剂所受阻力大小与催化剂的分布情况系问题,最终得出 SCR 催化转化器内部载体上催化剂的阻力越小,催化剂的分布越不[18]。2011 年,MF. Hsieh, J. Wang 等人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图 1-2 降低排放的主要技术路线Fig.1-2 The main technical routes for reducing emissions

组成图,SCR系统,尿素,结构组成


2.1.2 SCR 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的工作原理可以表述为:利用氨气或者是尿素水(urea与氮氧化物(NOX)进行化学反应,进而使有毒并对环境有害的氮氧化物气体转化成为无毒的氮气(N2)和水(H2O)。SCR 后处理装置是根据氮氧化物的还原原理,将适量的尿素水喷入柴油机的排气管中使其与汽车排放的尾气混合,同时在 SCR 催化转化器的作用下将尾气中的 NOX还原成氮气(N2)和水(H2O),与此相关的反应原理如下[27-28]:当柴油机排气温度高于 160℃时,尿素便会发生水解反应式(2-1):2 2 3 2 2CO ( NH ) 2 H O 2 NH CO H O(T>160 ℃) (2-1)而如若柴油机的排气温度小于160℃或者尿素在SCR 催化转化器内的催化剂前的排气管内停留时间过短,都会阻碍尿素的正常水解反应的进行。当温度高于 300℃时,排气管中的高温环境比较利于相关化学反应的发生,能使尾气图 2-1 尿素 SCR 系统结构组成图Fig.2-1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urea SCR syste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正军;朱云钟;;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故障诊断和性能检查方法[J];汽车运用;2010年03期

2 张逸,凌振国;车用催化转化器结构设计的验证过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年11期

3 许国英;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故障及诊断[J];汽车维修与保养;2002年01期

4 韦安和,黄荣,郑健燕,吴坚,陈汉君,汪席文;金属载体催化转化器与摩托车的匹配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帅石金,王建昕,庄人隽;汽车催化转化器结构优化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汽车技术;2000年01期

6 刘念斯,韦安和;催化转化器在摩托车上的应用[J];机械开发;1999年01期

7 姜宏;加强技术引导和监督推进国产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进步[J];中国环保产业;1999年05期

8 李松和;催化转化器的正确使用与维修[J];汽车与配件;1999年13期

9 赵玉凤;张可能;;预计至1993年铂需求量将超过产量[J];世界采矿快报;1989年09期

10 施红星,赵方庚;汽车催化转化器的“三匹配”[J];汽车与社会;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平;潘建红;向毅;;催化转化器载体流动特性研究[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卫东;;催化转化器的匹配——汽油、催化转化器、发动机的相互制约关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姜鹏明;戈平亮;;汽车催化转化器匹配技术初探[A];2001’全国机动车排气和工业废气催化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桂仙;程利辉;;汽油机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的设计[A];第十一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张运;余皎;王乾;;SCR催化转化器内置引射器CFD设计优化[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姜宏;;加强技术引导和监督推进国产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进步[A];汽车催化净化技术产业化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专集[C];1999年

7 孙海平;潘建红;向毅;;催化转化器载体流动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8 李孟良;李菁元;徐月云;;在用车排放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代智军;周新;刘海波;徐东辉;胡桃华;;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转化器振动试验夹具拓扑优化设计[A];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工程应用与理论研讨会’2009(CSMO-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陈育春;付名利;叶代启;梁红;;金属载体催化转化器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茂东;催化转化器测试与评价[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刘坚;国产催化转化器缘何配套难[N];中国汽车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刘坚;国产催化转化器敢向老外叫板[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韩朴;国产汽油机排气催化转化器市场在哪里[N];中国汽车报;2003年

5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废气净化委员会 胡成南;扫除污染有新兵[N];中国汽车报;2002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钯”仙过海[N];中国黄金报;2017年

7 本版记者 贾翔;环保摩托究竟好不好用[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徐岘;威孚力达:勇当行业领军者[N];科技日报;2009年

9 董力平 侯献军 阮杰 杜传进;崔化转化器与发动机的匹配设计[N];中国汽车报;2000年

10 ;如何正确使用电喷汽车?[N];云南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兆文;基于反应热的三效催化转化器车载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郭世永;改性碳纤维降低发动机NOX排放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蔡皓;三效催化转化器长寿低排放机理及性能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华伦;汽车催化转化器的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贺;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钛基催化剂研究及催化转化器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6 颜伏伍;车用汽油机电控、催化转化及匹配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刘洋;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兴林;轻型柴油机SCR催化转化器结构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2 孙树平;汽车双载体催化转化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琦;基于匹配特性的新型催化转化器系统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4 王春旋;催化转化器起燃特性与多结构流场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鲁青;歧管式催化转化器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6 王艳英;车用催化转化器结构及其流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梁昱;汽油车催化转化器流场研究与结构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3年

8 杨国鹏;歧管式催化转化器性能评价试验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旭升;汽油机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的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立旺;歧管式催化转化器的结构设计及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9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819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