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翻滚安全的多刚体仿真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67.14
【部分图文】:
的碰撞安全性、乘员约束系统性能以及乘员损适用来研究车辆碰撞工况下乘员运动相应和损伤计参数对乘员运动和损伤的影响, 比如车辆座椅另外,MADYMO 也经常被用于其它一些交通工飞机、摩托车等[27]。MADYMO 的一大特点是可效地结合进行分析,在混合模型中,多体系统部链的受力情况,有限元部分则适用于研究碰撞结构在建模时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只建立有限元以建立两者的混合模型,软件中有专门用于二者与多体系统简介有多种坐标系都可以表征空间的概念,多体系统系有:笛卡尔坐标系,铰链坐标系以及自然坐标体系统的作用和复杂程度。对于模拟车体在碰撞动关系,可以选择笛卡尔坐标系进行系统运动关
定义对于建立多刚体模型十分重要。铰链根据其是否可以运动分为运铰,运动铰根据其不同方向上的自由度又可以分为:滑移铰(Transla铰(Revolute)、圆柱铰(Cylindrical)、万向铰(Universal)、球铰(Sp面铰(Planar)等。固定铰虽然是铰链的一种,但是其自由度为 0,因接的两个刚体相对位置固定,处于锁死状态。用于整车碰撞的多体系统实际上不但可以包含多刚体结构,MADYM以将多刚体系统和有限元结构相互融合为一个混合系统。在整车碰撞系统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具有转动惯量、质量、质心位置和形状的体、位置、方向和连接父子体的铰;具有网格、材料、厚度和积分方式构;初始边界条件和接触。.3 多体系统结构参考空间是多体系统运动时的参考基准,因此每个多体系统都应该至通过运动铰连接到参考空间上去,或者应该定义其中一个体相对于参动时间函数来确定多体系统的运动情况。
基于汽车翻滚安全的多刚体仿真方法研究包含了铰链连接的多体系统(图 2.2)。两个没有运动铰连接的多体系统称的多体系统。多体系统内刚体的相互连接关系可以在输入文件中进行初始动铰可对多个体进行连接,运动铰也决定着多体系统结构形式的特点[28]。多个体所组成的系统被称为多体系统,系统中通过一个运动铰将相邻的两接起来。在多体系统中,如果从多体系统中任意一个体 i 到另一个任意体路径假如是唯一的,那么此多体系统称为树状多体系统 (图 2.3(a)) ,线称为体 i 到体 j 的路径。如果任意的两个体之间有存在另外一条连通那么这两个路径之间的体形成了闭环 (图 2.3(b)) 。MADYMO 软件可成树状或闭环多体系统的运动方程。在闭环系统中去掉封一个运动铰,多系统就会变成一个树状的拓扑结构系统,去掉的铰称为“闭环”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取源;;用耦合求解水动力和刚体运动方程方法计算物体的水中弹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2 王家勇;杨菊英;;关于刚体平动的判别法[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毛荣宝;;用功率方程推证刚体运动方程[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 缪钟英,刘启耕;转动刚体中的动能分布与内力做功[J];大学物理;1987年09期
5 陈书鑫;刚体的合成运动[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6 钟蜀晖;;动轴理论在铰链连接的刚体系统中的应用[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7 蔡建乐;关于刚体有限转动的描述[J];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05期
8 高满屯;从序列图象获取运动刚体的三维信息[J];工程图学学报;1989年01期
9 马军;吴成柯;陆心如;;应用直线对应估计刚体结构及其运动参数[J];信号处理;1989年02期
10 王宗德;;刚体瞬时运动合成的一种实用方法[J];太原机械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第旻;基于几何代数的导航算法与控制律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张弩;球形气泡载荷作用下船体结构的动态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埔;基于汽车翻滚安全的多刚体仿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饶心远;多刚体连接系统模型简化辨识及鲁棒控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刘战胜;基于多刚体和有限元耦合建模的汽车翻滚仿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年
4 李丹丹;基于非刚体轨迹基的图像缺失值恢复[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5 王雪娇;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设计方法及特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6 王永锟;基于交叉平面的刚体运动参数测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陈成雨;平面刚体运动中的若干几何学问题[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竞博;基于轨迹分段表示算法的非刚体运动重建技术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晶;基于轨迹基的非刚体运动恢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10 黄甜芳;形状可变机构的设计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86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