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参数匹配

发布时间:2020-10-31 20:29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伤亡人数一直高居不下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汽车安全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研究热点,尤其交通事故不可避免时,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汽车前排乘员约束系统有了较大的发展,受到严重伤害的风险明显降低,相比较前排,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受到严重伤害的风险要高于前排乘员。而正面碰撞是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且后排座椅的使用率较高,提出构建较为完善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探索新型的后排安全技术在正面碰撞中对乘员保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汽车后排女性假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后排安全气囊及坐垫翻转系统等新型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性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通过参数匹配找出为后排乘员提供最佳保护效果的匹配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的功能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对汽车碰撞中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常用的有限元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气囊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括分析。实车碰撞试验按照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C-NCAP)试验程序展开,车辆以50km/h完全正面撞击刚性壁障采集车身加速度信号及后排女性假人头部、颈部及胸部关键部位伤害指标。同时进行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左30~°倾角碰撞及台车高速碰撞试验,采集了碰撞过程中的x、y轴的碰撞加速度信号。通过LS-DYNA软件建立了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模型,将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中采集的加速度信号作为加速度场输入模型中,将试验中采集的后排女性假人的伤害指标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仿真模型中假人的各项关键伤害指标与试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提出通过改进车辆前排座椅靠背内部结构安装后排气囊,从正面展开保护乘员。通过对椅靠背内部结构进行设计,使得在调节前排座椅靠背角度的同时,自行完成气囊展开角度的调节,气囊的展开方向始终正对着后排乘员,为假人提供最佳的保护效果。并通过仿真研究分析在正面碰撞中气囊对后排假人的保护效果,结果发现在有后排气囊的保护下,假人的各项伤害指标与试验结果相比均有所下降,但在碰撞后期假人的颈部伤害有上升的趋势。同时研究分析了气囊的关键参数及安全带限力等级对假人伤害影响。提出构建较为完善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通过在模型中添加可翻转座椅坐垫来降低碰撞后期假人颈部伤害,建立安全带——坐垫翻转——安全气囊为一体的后排乘员约束系统模型,为后排乘员提供最佳的保护。并以假人胸部压缩量为优化目标,对气囊的点火时刻、安全带的限力等级及坐垫翻转起始时刻进行参数匹配。结果发现安全带的限力等级为2.7kN、气囊的点火时刻为23ms、坐垫翻转时刻为16ms时,对假人的保护效果达到了最佳。通过在高速碰撞及正面不同碰撞类型下验证该匹配方案对假人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高速碰撞下的保护效果要优于低速碰撞,对偏置碰撞及倾角碰撞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467.14
【部分图文】:

后排乘员,驾驶员,正面碰撞


图 1.1 驾驶员与后排乘员伤情对比ure 1.1 Driver compared with the rear occupant injury出,马自达 CX-3 在以 50km/h 时速正面 10护效果都很好,但后排女性假人的胸部和颈是由于在正面碰撞中,驾驶员有正面安全气供较好的保护效果;而后排乘员由于没有正

示意图,充气式,安全带,后排乘员


图 1.2 充气式安全带示意图Figure 1.2 Inflatable seat belts束系统能够加入新型设备如安全气囊等,在提供保护,后排乘员的受伤风险将会明显步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深入要针对新型的后排乘员约束进行了设计与束系统。现状全技术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成果较多,展与应用,北美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在二

伤害指标,假人,后排乘员,数据采集通道


正面碰撞中后排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参数匹配速度传感器可准确的采集车辆碰撞加速度信号确的采集试验中假人的各项伤害指标。将采集的下仿真得到的假人伤害指标对比分析,验证该仿数据采集设备用的是 DTS TDAS/G5 型 96 通道为 10kHz,如图 3.4 所示。系统中自带的 16 位的数据全部储存,所有数据采集通道之间可以进据时间的一致性。该系统自带滤波功能,所有的滤波,去除噪声等外部干扰信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建洲;;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及其新发展[J];电子机械工程;2012年03期

2 陶海燕;;基于AutoCAD的有限元前处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年01期

3 李绍磊;;NCAP及其在中国[J];汽车工程师;2011年09期

4 吴云腾;葛如海;杨工作;朱文婷;;正面碰撞下轿车后排乘员伤害的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1年03期

5 孙振东;刘玉光;;汽车正面碰撞试验中后排乘员伤害特性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1年08期

6 唐波;;汽车安全带的性能研究以及相关探讨[J];汽车与配件;2011年14期

7 韩勇;杨济匡;李凡;刘凯扬;;汽车-行人碰撞中人体下肢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1期

8 刘辉;赵建彪;李闯;杨松;林学东;董仁;高红;;基于限制车速的安全带强制使用装置[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01期

9 王欣;;新车评价规程NCAP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8年06期

10 王怀玲;任伟;;安全带在汽车行驶中的保护作用浅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洪亮;多工况下驾驶员座椅被动安全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成国;某车型的正面碰撞模拟仿真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2 刘飞霞;正面碰撞后排女性乘员约束系统匹配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宋玖志;汽车正面碰撞约束系统对第5百分位女性假人保护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徐香芹;基于整车安全性的汽车安全气囊模块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谢力哲;乘用车5~(th)%乘员伤害机理研究及新型约束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6 马悦;乘用车正面碰撞后排乘员力学响应分析与约束系统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4年

7 陈长龙;MEMS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读出电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龙瑶;安全气囊模拟起爆试验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金正男;轿车后排座椅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昌海;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低速冲击损伤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4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2864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