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研究与仿真

发布时间:2017-04-12 17:06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研究与仿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汽车排放的尾气对人类健康和人们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再综合能源问题的考虑,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电动汽车重新被重视起来,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各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也制定了发展电动汽车的长远规划,调动了社会上各种力量参与电动汽车的研制。然而,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远远小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这一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迅速推广。增加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电动汽车上使用再生制动系统来回收制动能量。目前,如何分配摩擦制动和再生制动之间的关系,协调控制二者的分配比例,已经成为了再生制动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有关电动汽车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简述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分析了制约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的各方面因素。并在建立电动汽车整个系统的能量平衡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的主要因素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之后在建立了整车系统及各部件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常见的五种控制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各种控制策略中的制动电流、制动功率、能量回馈效率和电池充电电流,比较五种控制模式的安全性(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和回馈能量的多少,确定最大回馈功率控制模式和恒定制动电流控制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本文还说明了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必须与传统的摩擦制动配合工作方能实现安全有效的减速制动的原因,并提出了固定分配和动态分配再生制动和机械制动比例关系两种方案,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动态分配两者间的比例关系能够更多的回收制动能量的结论。 论文最后从ADVISOR中提取Honda Insight 2000模型的数据,在ECE循环规定的工况下进行了仿真试验,计算了在ECE循环工况中的制动减速过程中制动功率、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变化情况,并证实了在动态分配再生制动和机械制动比例关系时,保证电池和系统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回收最多的制动能量并能增加续驶里程21.25%。
【关键词】:电动汽车 再生制动 能量回收 控制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第1章 绪论8-14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8-9
  • 1.2 本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9-10
  • 1.3 国内外在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领域的研究现状10-13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3
  • 1.5 本章小结13-14
  • 第2章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14-23
  • 2.1 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14-16
  • 2.2 电动汽车能量回馈的基本原理16
  • 2.3 电动机能量再生系统工作过程16-18
  • 2.4 再生制动的影响因素18-22
  • 2.5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再生制动系统的建模23-36
  • 3.1 整车模型23-24
  • 3.2 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24-25
  • 3.3 电动车蓄电池组的数学模型25-28
  • 3.3.1 蓄电池的数学模型25-27
  • 3.3.2 电池的荷电状态(SOC)27-28
  • 3.4 制动力分配建模28-29
  • 3.5 再生功率建模29-30
  • 3.6 车辆系统总能量建模30-31
  • 3.7 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计算和影响因素31-35
  • 3.7.1 等速法续驶里程的计算31-32
  • 3.7.2 工况法续驶里程的计算32
  • 3.7.3 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影响因素32-34
  • 3.7.4 减少能量消耗增加续驶里程的措施34-35
  • 3.8 本章小节35-36
  • 第4章 电动汽车制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6-46
  • 4.1 再生制动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36-43
  • 4.2 再生制动系统的安全性设计43-45
  • 4.3 本章小节45-46
  • 第5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研究与仿真46-63
  • 5.1 固定分配策略46-47
  • 5.2 动态分配策略47-48
  • 5.3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48-59
  • 5.3.1 固定分配策略的分析48-50
  • 5.3.2 动态分配策略的分析50-51
  • 5.3.3 仿真车辆参数51-52
  • 5.3.4 ECE循环工况52-56
  • 5.3.5 选定车辆在选定的循环工况下的仿真56-59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59-62
  • 5.4.1 固定分配策略的仿真结果及分析59-61
  • 5.4.2 动态分配策略的仿真结果及分析61-62
  • 5.5 本章小节62-63
  • 总结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辑部;刘征;张灵犀;李元;;电动汽车行不行? 走近电动汽车是非场[J];汽车与运动;2011年08期

2 ;全球财政补贴再掀电动汽车热潮[J];中国汽车界;2011年11期

3 刘秀虹;;“先尝后买”对电动汽车很管用[J];汽车与运动;2011年08期

4 高峰;;水中月 镜中花——谈电动汽车为什么难以推广[J];汽车运用;2011年08期

5 张颖;宋敏;贾媛媛;陈晶;卢语荒;;柏林 电动汽车缓解能源消耗[J];明日风尚;2011年07期

6 王传福;;电动汽车的大趋势与小算盘[J];竞争力;2009年10期

7 高峰;;水中月 镜中花——也谈电动汽车为什么难以推广[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年07期

8 刘锦秀;;电动汽车改变生活[J];上海汽车;2011年07期

9 高峰;崔大山;;电动汽车为何难推广[J];时代汽车;2011年09期

10 刘喜明;孙仁云;张霞;;基于单轮台架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算法的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子豪;;电动汽车上电机的选用[A];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宏;汪映荣;;核电和电动汽车协同发展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5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何玉鑫;;电动汽车研究与发展现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浩;;在电动汽车产业化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炳力;赵韩;;贯彻“汽车新政”加快安徽电动汽车工业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钱立军;张翔;;基于系统仿真的电动汽车优化技术[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罗韬;石建珍;;稀土政策与电动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发展[A];中国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与共赢——第三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娟 李亚杰;电动汽车为何遭遇“障碍”[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鹏;电动汽车演绎三强逐鹿[N];财经时报;2005年

3 李壮;电动汽车曲线上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李亚杰 刘娟;电动汽车 势夺霸主[N];贵阳日报;2005年

5 杨耕耘;湖北电动汽车“加速”[N];湖北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亚杰 刘娟  ;电动汽车上路要先扫“拦路虎”[N];经济参考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钟河;电动汽车遥看商业化之路[N];经理日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生 万伟伟 倪默;电动汽车离家用到底有多远[N];科技日报;2005年

9 武夷山;从加州电动汽车推广受挫说起[N];学习时报;2005年

10 丁彬;王传福:比亚迪将直接跨越到电动汽车[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柱;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尚明利;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与稳定性集成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邹积勇;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杨亚娟;考虑再生制动的混合动力轿车能量管理策略及多能源集成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张翔;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6 刘志强;纯电动汽车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珂;电动汽车高效快响应电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国迎;四轮独立线控电动汽车试验平台搭建与集成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许家群;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3年

10 孙磊;有机/无机复合多功能微球的合成、表征及其在光化学传感和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军;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鹏;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伟;电动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开发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新磊;电动汽车总体设计及性能仿真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朱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郝东辉;电—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建模与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轩;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及控制器设计[D];长安大学;2010年

8 张培斌;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研究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张思维;基于镁合金的轮毂式电动汽车整体式车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贾学强;电动汽车电控单元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的研究与仿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1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