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2 18:33
为了研究动力汽车用锂电池温度场分布,建立了单体电池及电池组仿真模型,通过实验与FLUENT软件模拟验证的方式分析单体电池温度场。通过仿真分析讨论电池组温度场,采用三种不同的进出风方式进行空气强制冷却电池组,分析了进出风口有倾角与无倾角的不同温度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带有倾角的进出风方式有利于降低电池组最高温度。采用电池组壳体侧面开孔方式进行电池组热管理,可有效改善电池组放电过程的温度分布均匀性。
【文章来源】:热科学与技术. 2016,15(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18.00℃时2C放电结束电池温度场(b)自然对流状态
布,电池单体以2C放电电流工作,最高温度出现在电池体内部偏向下方,电池上方温度较低,电极温度最低,正极温度高于负极。虽然正极电极产热速率高于电池体,但由于铜、铝电极的导热系数较大,电极也起着冷却翅片的作用,材料及发热速率不同因此电极温度不同。(a)绝热状态(b)自然对流状态图118.00℃时2C放电结束电池温度场Fig.1Temperaturecontoursatendof2C-rateofdischargeofsinglebatteryat18.00℃观察图2中电池体最高温度及平均温度变化可知,电池体温度变化在开始阶段和最终阶段比较接近,由于模拟是理想的完全绝热,因此温度直线上升,而实验过程由于电池体难以做到完全绝热,因此有一定误差。实验初始阶段电池温升用于加热自身,800s以后部分热量用于加热外部保温材料因此温度上升趋势减缓,放电结束阶段模拟与实验温度差小于1.00℃,因此可验证仿真过程的正确性。图2绝热条件下2C放电实验及仿真的电池温度变化Fig.2Comparisonoftemperatureresponseofsinglebatterybetweensimulationandexperimentat2C-dischargerate2.2电池组并行通风陈磊涛等[15]研究了电池间隙及集流板倾角不同时电池温度管理系统的效果,得出倾角4°时流场分布较均匀。本文采用10块电池并联通风方式,采用图3所示电池系统,模拟a进出风口无倾角;模型b进出风口均为4°倾角;模型c进风口有4°倾角,出风口无倾角;模型d在3号电
(a)模型a(b)模型b(c)模型c(d)模型d(e)模型e图3并联通风电池热管理系统模型(1/2模型)Fig.31/2modelofparallelventilationbatterythermalmanagementsystem表2电池组中各电池体平均温度Tab.2Eachbatteryaveragetemperatureofbatterypacks模型各电池平均温度/℃12345678910电池组b36.4537.7237.7437.4136.8736.1335.2434.3333.4732.2235.75c37.7139.1339.2238.9938.6037.9937.1636.2635.2133.9237.42(a)模型a温度云图(b)模型b温度云图图4电池组系统(对称模型)温度场分布Fig.4Temperaturecontoursofsymmetrybatterypacksystem根据图5(a)及表2,对比模型b与模型c温度变化曲线,放电结束(1800s时)模型c最高、最低以及单块电池平均温度略高于模型b,但其温度差(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小于模型b,(a)模型a、b、c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图(b)模型b、d、e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图图5模型a、b、c、d、e最高最低温度曲线Fig.5Temperatureresponseofbatterymodulesa,b,c,dande43第1期王世学等:动力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与数值分析[J]. 饶中浩,汪双凤,洪思慧,巫茂春.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06)
[2]电动汽车电池箱通风冷却结构的研究[J]. 吴宏,李育隆,杨凯. 汽车工程. 2012(06)
[3]动力电池散热数值模拟分析[J]. 李茂德,王峰,梁芃. 热科学与技术. 2011(02)
[4]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特性实验研究[J]. 眭艳辉,王文,夏保佳,娄豫皖,阎永恒. 制冷技术. 2009(02)
[5]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流场特性研究[J]. 陈磊涛,许思传,常国峰. 汽车工程. 2009(03)
[6]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冷却装置的研制[J]. 焦洪杰,项辉宇,季来春,王丹,房健. 汽车技术. 2003(01)
本文编号:3059740
【文章来源】:热科学与技术. 2016,15(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18.00℃时2C放电结束电池温度场(b)自然对流状态
布,电池单体以2C放电电流工作,最高温度出现在电池体内部偏向下方,电池上方温度较低,电极温度最低,正极温度高于负极。虽然正极电极产热速率高于电池体,但由于铜、铝电极的导热系数较大,电极也起着冷却翅片的作用,材料及发热速率不同因此电极温度不同。(a)绝热状态(b)自然对流状态图118.00℃时2C放电结束电池温度场Fig.1Temperaturecontoursatendof2C-rateofdischargeofsinglebatteryat18.00℃观察图2中电池体最高温度及平均温度变化可知,电池体温度变化在开始阶段和最终阶段比较接近,由于模拟是理想的完全绝热,因此温度直线上升,而实验过程由于电池体难以做到完全绝热,因此有一定误差。实验初始阶段电池温升用于加热自身,800s以后部分热量用于加热外部保温材料因此温度上升趋势减缓,放电结束阶段模拟与实验温度差小于1.00℃,因此可验证仿真过程的正确性。图2绝热条件下2C放电实验及仿真的电池温度变化Fig.2Comparisonoftemperatureresponseofsinglebatterybetweensimulationandexperimentat2C-dischargerate2.2电池组并行通风陈磊涛等[15]研究了电池间隙及集流板倾角不同时电池温度管理系统的效果,得出倾角4°时流场分布较均匀。本文采用10块电池并联通风方式,采用图3所示电池系统,模拟a进出风口无倾角;模型b进出风口均为4°倾角;模型c进风口有4°倾角,出风口无倾角;模型d在3号电
(a)模型a(b)模型b(c)模型c(d)模型d(e)模型e图3并联通风电池热管理系统模型(1/2模型)Fig.31/2modelofparallelventilationbatterythermalmanagementsystem表2电池组中各电池体平均温度Tab.2Eachbatteryaveragetemperatureofbatterypacks模型各电池平均温度/℃12345678910电池组b36.4537.7237.7437.4136.8736.1335.2434.3333.4732.2235.75c37.7139.1339.2238.9938.6037.9937.1636.2635.2133.9237.42(a)模型a温度云图(b)模型b温度云图图4电池组系统(对称模型)温度场分布Fig.4Temperaturecontoursofsymmetrybatterypacksystem根据图5(a)及表2,对比模型b与模型c温度变化曲线,放电结束(1800s时)模型c最高、最低以及单块电池平均温度略高于模型b,但其温度差(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小于模型b,(a)模型a、b、c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图(b)模型b、d、e最高最低温度变化图图5模型a、b、c、d、e最高最低温度曲线Fig.5Temperatureresponseofbatterymodulesa,b,c,dande43第1期王世学等:动力汽车用锂电池热管理系统仿真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实验与数值分析[J]. 饶中浩,汪双凤,洪思慧,巫茂春.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3(06)
[2]电动汽车电池箱通风冷却结构的研究[J]. 吴宏,李育隆,杨凯. 汽车工程. 2012(06)
[3]动力电池散热数值模拟分析[J]. 李茂德,王峰,梁芃. 热科学与技术. 2011(02)
[4]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特性实验研究[J]. 眭艳辉,王文,夏保佳,娄豫皖,阎永恒. 制冷技术. 2009(02)
[5]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流场特性研究[J]. 陈磊涛,许思传,常国峰. 汽车工程. 2009(03)
[6]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电池冷却装置的研制[J]. 焦洪杰,项辉宇,季来春,王丹,房健. 汽车技术. 2003(01)
本文编号:3059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59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