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在不同车身高度下的平顺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6 18:12
介绍了乘用车在不同车身高度下的平顺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PID控制建立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模型;由仿真结果和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得出:车速相同时,在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依次变差;路面等级相同时,在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依次变差;在相同条件下,车身位置的变化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大于车速和路面等级的变化。
【文章来源】:机械工程师. 2020,(0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车辆全主动悬架振动简化模型
随机路面的模型在软件Simulink中的搭建如图2所示。根据空气悬架系统振动模型、随机路面模型及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车身垂直加速度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此仿真模型以车身3个高度模式的车高,得出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对乘用车平顺性的影响。
根据空气悬架系统振动模型、随机路面模型及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车身垂直加速度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此仿真模型以车身3个高度模式的车高,得出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对乘用车平顺性的影响。当车速分别为30 km/h、50 km/h,路面等级分别为A、C时的车身垂直加速度仿真结果如图4~图7所示,表1和表2 所示为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平顺性与道路友好性的商用车悬架参数优化[J]. 张志飞,刘建利,徐中明,杨建国. 汽车工程. 2014(07)
[2]汽车弹性元件对平顺性的影响分析及试验优化[J]. 弓馨,宗长富,陈双,卢延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10)
博士论文
[1]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系统动态特性机理的研究[D]. 李美.江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67565
【文章来源】:机械工程师. 2020,(09)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车辆全主动悬架振动简化模型
随机路面的模型在软件Simulink中的搭建如图2所示。根据空气悬架系统振动模型、随机路面模型及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车身垂直加速度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此仿真模型以车身3个高度模式的车高,得出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对乘用车平顺性的影响。
根据空气悬架系统振动模型、随机路面模型及全主动悬架的低位、中位和高位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车身垂直加速度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此仿真模型以车身3个高度模式的车高,得出车身垂直加速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空气悬架的高度调节对乘用车平顺性的影响。当车速分别为30 km/h、50 km/h,路面等级分别为A、C时的车身垂直加速度仿真结果如图4~图7所示,表1和表2 所示为车身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平顺性与道路友好性的商用车悬架参数优化[J]. 张志飞,刘建利,徐中明,杨建国. 汽车工程. 2014(07)
[2]汽车弹性元件对平顺性的影响分析及试验优化[J]. 弓馨,宗长富,陈双,卢延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2(10)
博士论文
[1]带附加气室空气弹簧系统动态特性机理的研究[D]. 李美.江苏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6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06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