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液混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研究及优化
发布时间:2021-04-27 01:15
在启停频繁的城市工况中,汽车有很大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制动过程中。液压混合动力系统(下文简称液混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功率密度大、能量回收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充分回收传统汽车在制动时消耗的动能,并且把能量存储在液压蓄能器中,当车辆起动或加速时释放这部分能量,以此达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的目的。本文选择并联式液混系统(PHHS)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能量回收效率为目的,对液压再生制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比分析了三种液混车辆布置结构的优缺点,选择并联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并联式液混结构进行详细介绍。(2)根据液混系统各主要元件数学模型在Simulink中搭建液混系统的台架仿真模型,并且搭建了对应的试验台架,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实验与仿真研究表明,液混系统的制动特性与蓄能器压力和液压泵排量有关,液混系统提供的制动力矩分别与蓄能器压力和液压泵排量成线性关系。(3)对ADVISOR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在整车模型中加入液压再生模块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汽车制动时,液压再生系统回收能量,蓄能器压力增加;汽车驱动时,再生系统驱动汽车前行,蓄能器压力降低。加入液压再生...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液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液混系统介绍
2.1 液混系统的分类与选择
2.1.1 并联式液混系统
2.1.2 串联式液混系统
2.1.3 混联式液混系统
2.1.4 几种结构对比
2.2 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
2.2.1 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
2.2.2 前轮抱死线组
2.2.3 ECE法规曲线
2.2.4 制动力分配策略
2.3 并联式液混汽车数学模型
2.3.1 并联式液混车辆运动学模型
2.3.2 液混系统主要元件选型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式液混再生制动系统台架仿真及实验研究
3.1 液混再生制动仿真模型
3.2 台架实验台设计
3.2.1 设计方案
3.2.2 关键元件设计
3.2.3 台架使用方法
3.3 实验、仿真研究
3.3.1 对比实验设计
3.3.2 实验、仿真结果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基于ADVISOR的并联式液混汽车建模与仿真
4.1 整车建模原理
4.2 整车仿真模块分析
4.3 基于ADVISOR二次开发建模
4.3.1 整车建模思路
4.3.2 液混再生制动模块嵌入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对液混系统进行全局优化
5.1 动态规划原理
5.2 并联式液混系统优化分析
5.2.1 目标函数、决策变量和状态变量
5.2.2 约束条件
5.2.3 贝尔曼原理递推选优
5.3 仿真模型修改
5.4 动态规划算法优化前后的整车仿真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成果
本文编号:3162479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液混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液混系统介绍
2.1 液混系统的分类与选择
2.1.1 并联式液混系统
2.1.2 串联式液混系统
2.1.3 混联式液混系统
2.1.4 几种结构对比
2.2 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
2.2.1 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
2.2.2 前轮抱死线组
2.2.3 ECE法规曲线
2.2.4 制动力分配策略
2.3 并联式液混汽车数学模型
2.3.1 并联式液混车辆运动学模型
2.3.2 液混系统主要元件选型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式液混再生制动系统台架仿真及实验研究
3.1 液混再生制动仿真模型
3.2 台架实验台设计
3.2.1 设计方案
3.2.2 关键元件设计
3.2.3 台架使用方法
3.3 实验、仿真研究
3.3.1 对比实验设计
3.3.2 实验、仿真结果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基于ADVISOR的并联式液混汽车建模与仿真
4.1 整车建模原理
4.2 整车仿真模块分析
4.3 基于ADVISOR二次开发建模
4.3.1 整车建模思路
4.3.2 液混再生制动模块嵌入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对液混系统进行全局优化
5.1 动态规划原理
5.2 并联式液混系统优化分析
5.2.1 目标函数、决策变量和状态变量
5.2.2 约束条件
5.2.3 贝尔曼原理递推选优
5.3 仿真模型修改
5.4 动态规划算法优化前后的整车仿真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成果
本文编号:3162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16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