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快背式模型主动减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4:31
参考被动减阻的机理,在MIRA车身的几个位置设置射流口实现射流吹气,以达到降低模型迎风面压力或增大背风面压力的目的。对比MIRA原模型瞬态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的准确性。对几个射流工况和原模型的瞬态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阻力系数、表面静压系数和方向涡量的对比,确认了局部射流的减阻效果。最终实现气动阻力系数降低16.3%。
【文章来源】:汽车工程. 2020,42(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MIRA快背式模型三视图
表1 瞬态仿真参数设置 参数 数值 自由流压力/Pa 101 325 自由流密度/(kg·m-3) 1.204 壁面 无摩擦壁面 地面 标准地面 入口速度/(m·s-1) 27.78 动力黏度/(m2·s-1) 1.49×10-5 雷诺数 2.6×106经过对原模型的外流场稳态和瞬态的仿真分析,已经得到了原模型外流场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力图通过射流作用有效减小车身正迎风面压力并增大背风面的压力[9]。图2展示了本文中选取的6个射流方案的具体位置。A位置在发动机罩的后缘;B位置在前轮的正迎风面;C位置在车身侧面靠近车轮的位置[10];D位置在车身后风窗下部的位置;E位置在车身尾部上翘角的末端;F位置在车身的尾部。
A位置(发动机罩后缘)的射流是沿Z轴正方向的,在该位置添加射流口后,前部来流在经过发动机舱盖继续上行的过程中会更平稳过渡到车顶。由图3可以看出,前风窗的正压力明显减小,前部来流对于前风窗的冲击明显减弱,阻力系数降低了0.018。B位置(前轮正迎风面)的射流沿Z轴负方向。该方案的目的是使气流在经过前唇之后继续下行,尽量绕过车轮而不正面冲击车轮。由图4可以看出,B位置射流减阻方案使得气流下行趋势明显,车轮前部的压力减小,最终达成了0.003的减阻效果。
本文编号:3283418
【文章来源】:汽车工程. 2020,42(0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MIRA快背式模型三视图
表1 瞬态仿真参数设置 参数 数值 自由流压力/Pa 101 325 自由流密度/(kg·m-3) 1.204 壁面 无摩擦壁面 地面 标准地面 入口速度/(m·s-1) 27.78 动力黏度/(m2·s-1) 1.49×10-5 雷诺数 2.6×106经过对原模型的外流场稳态和瞬态的仿真分析,已经得到了原模型外流场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力图通过射流作用有效减小车身正迎风面压力并增大背风面的压力[9]。图2展示了本文中选取的6个射流方案的具体位置。A位置在发动机罩的后缘;B位置在前轮的正迎风面;C位置在车身侧面靠近车轮的位置[10];D位置在车身后风窗下部的位置;E位置在车身尾部上翘角的末端;F位置在车身的尾部。
A位置(发动机罩后缘)的射流是沿Z轴正方向的,在该位置添加射流口后,前部来流在经过发动机舱盖继续上行的过程中会更平稳过渡到车顶。由图3可以看出,前风窗的正压力明显减小,前部来流对于前风窗的冲击明显减弱,阻力系数降低了0.018。B位置(前轮正迎风面)的射流沿Z轴负方向。该方案的目的是使气流在经过前唇之后继续下行,尽量绕过车轮而不正面冲击车轮。由图4可以看出,B位置射流减阻方案使得气流下行趋势明显,车轮前部的压力减小,最终达成了0.003的减阻效果。
本文编号:3283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28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