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基于轮毂电机汽车的全轮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开发

发布时间:2021-10-27 13:33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汽车进入普通家庭,在我国各个地区已广泛普及。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而这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增大国内市场需求、解决人民就业问题、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在汽车使用率高的地区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能源日益短缺等诸多消极影响。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一个新思路,从而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汽车已成为一种趋势。基于轮毂电机汽车的结构简单,无污染,易于底盘模块集成等优势,再加上线控转向这种取消传统汽车上的机械传动部件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网络与各个部件建立联系也就是线连接的形式,使得车辆获取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加灵活的空间总布置方式,不仅如此也更利于系统集成其他线控系统并进行统一协调控制。线控转向根据驾驶特性而设计的变传动比也为电动汽车的高度灵活转向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将二者结合,为解决城市道路高峰时期的交通拥挤问题和在难以操控的极限、危险工况下的行驶安全性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分别从技术方案的介绍,控制模型建立,联合仿真及实车实验等方面入手,旨在开发验证一套全轮多模式线控转向模块以实现包括斜行、横向平移、原地中...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轮毂电机汽车的全轮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开发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构型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构型如图1.1所示,整车没有了机械传动系统,轮毂电

智能汽车,轮毂电机,技术,汽车


图 1.2 智能汽车技术构型机技术使汽车复杂传动系统得到了大大精简。电动汽车的车由度大大增加,使轴荷分配更趋于合理[8]。汽车采用轮毂电机实现得到了大大简化,通过整车控制即可实现各轮驱动力的

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生产制造,模块化


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的模块化电动汽车生内外发展现状1972 年应用在航天科技上的电传操纵系统械、液压等部分连接方式的技术方法,并了操纵方式和操纵机构。这将使得线控转驶舒适性等方面限制,不但在提升汽车转不同喜好需求将转向特性自行设计。随着智走向成熟。高校和企业都对线控转向技术做了大量的产品应用都有所涉猎。目前国外已经有很是全球范围内首款使用线控转向的量产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 何仁,张瑞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5(07)
[2]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的线控转向汽车路感反馈控制[J]. 郑宏宇,宗长富,何磊,王祥.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3(01)
[3]线控四轮独立驱动轮毂电机电动车集成控制[J]. 李刚,宗长富,陈国迎,洪伟,何磊.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04)
[4]基于模糊PID的线控转向系统路感控制研究[J]. 吴瑾,田杰,罗石.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12(06)
[5]线控转向汽车横摆角速度增益优化设计[J]. 郑宏宇,李君,宗长富,袁昆,赵镜澈,侯嘉封.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01)
[6]汽车线控四轮转向控制策略[J]. 田承伟,宗长富,何磊,于志新,王祥.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05)
[7]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各轮毂电机扭矩分配算法的仿真和评价[J]. 熊璐,余卓平.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0(01)
[8]四轮独立电驱动车辆全轮纵向力优化分配方法[J]. 邹广才,罗禹贡,李克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9]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扭矩分配控制[J]. 余卓平,姜炜,张立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
[10]基于CarSim RT的车辆稳定性系统控制器开发[J]. 郭孔辉,付皓,丁海涛,卢荡,金凌鸽.  汽车技术. 2008(03)

博士论文
[1]四轮独立线控电动汽车试验平台搭建与集成控制策略研究[D]. 陈国迎.吉林大学 2012
[2]4WID/4WIS电动车辆防滑与横摆稳定性控制研究[D]. 杨福广.山东大学 2010
[3]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杨胜兵.武汉理工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磁流变线控转向力反馈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D]. 何耀斌.重庆大学 2015
[2]线控转向中路感控制系统设计及算法分析[D]. 苏延霞.武汉理工大学 2013
[3]汽车四轮转向系统转向特性的研究[D]. 胡国强.武汉理工大学 2012
[4]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D]. 倪常斌.东北大学 2011
[5]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台研究与开发[D]. 刘冰.吉林大学 2008
[6]电子转向系统结构与特性研究[D]. 祝亚军.长安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61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461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