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互联网经济下传统汽车A公司技术人才激励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1:52
  互联网经济下,传统行业的界限被打破,近年来的各种跨界竞争纷纷崛起。跨界竞争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国内外很多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和其他非汽车行业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争相跨入汽车行业,与传统汽车产业展开了竞争。在业务竞争开始的同时,也打响了人才、尤其是传统汽车行业的技术人才的争夺战。A公司是传统汽车企业代表之一,在当前的跨界竞争中,正经受此次由造车新势力带来的冲击,其技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和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如何吸引、保留并能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能否实现高效运营和提升企业竞争力非常关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激励机制构建得是否公正、合理、有效,对于激励企业内部人才,特别是核心技术人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分别对西方和中国古代激励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对比分析,明确了激励理论、互联网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其次对传统汽车企业A公司的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A公司现行的人才激励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激励理论的指导以及对互联网经济特征的了解,阐述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模型构...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互联网经济下传统汽车A公司技术人才激励研究


新造车企业图标[1]

模式图,人类行为,模式图,动机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5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2.1激励理论2.1.1激励的概念“激励”一词来自外来语,译自英语单词motivation,它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含义。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一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下,可以使人保持在兴奋状态中。在西方的“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中,将激励称为工作动机(jobmotivation)[3]。激励在此有三种意义:①一个人做某件事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即驱使某人做某事的原因为何;②一个人做这件事的动机有多强,即做某事的渴望程度、准备程度;③一个人做事的样子、行为表现,即个人努力程度如何。在此,激励与工作动机为同义词,即寻找驱使人们努力工作的力量来源、心理状态与行为结果[3]。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这说明,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有目的的活动。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这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模式图[3]。图2-1人类行为模式图2.1.2西方激励理论近代西方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什么因素激励成员努力工作来提高效率;过程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如何激励成员去努力工作的。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三重需求理论等。

激励模式


第二章相关理论综述9图2-3综合激励模式[9]这一关系的主线是:员工的努力程度影响其工作绩效,而工作绩效能够使员工获得组织给予的内部和外部激励,各种激励将影响员工的满足感。只有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才能实现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不管是通过奖励/反馈实现的强化理论,还是价值、获奖估计和期望相结合的期望理论,或是注重横向比较的公平理论以及遵循SMART原则的目标设置理论,当然还有考虑更多变量的综合激励模式,和内容型激励理论不同的是,这些过程激励理论更注重激励过程中的控制,充分考虑激励过程中的变量和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变量和影响因素的控制来达到激励的效果。2.1.3中国传统的激励思想和理论中国国古代先贤在2000多年前就在总结国家统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管理经验,也为现在的管理理念提供源泉。这里主要总结如下:(1)“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公平激励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他的《诸葛亮集》一书中写道:“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罚分明是用人管理上的基本原则。应赏不赏,是抑贤助邪;当罚不罚,是放恶纵邪。赏罚不明,挫伤的是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赏罚的关键是:严格和公平。为此,在企业管理、人员激励时,需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且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两种正负强化激励手段,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来鼓励先进,督促、鞭策后进,形成一套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一激励思想和亚当斯在1956年提出来的公平理论是一样的,而我们的激励思想却比西方早了上千年就提出来了[12]。


本文编号:34637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4637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