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12:50
  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是指具有与驾驶人共享车辆驾驶权并且与驾驶人协同完成驾驶任务功能的一种智能驾驶系统。由于法规要求以及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驾驶还不现实,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汽车仍会以人机共驾的形式面向市场,对于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与意义。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的开发遵循“V”字开发流程,其中测试评价的意义十分重要,起到了对产品验收和优化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技术还不完善,缺少对于系统整体功能的测试评价。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B0100904-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5235),开展了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人机共驾系统测试需求分析本文从人机共驾的概念入手,对人机共驾的基本组成与分类进行了解析,将人机共驾分为切换型和共享型,同时对切换型人机共驾的测试需求按照系统功能与测试内容两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功能分析中将切换型人机共驾按照车辆控制权的转换过程来划分,分为托管与接管2类,此2类中又细分为5种触发情况,由触发情况确定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之后...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V字型开发流程

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驾驶人同驾驶系统之间存在人机共驾的关系

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系统测试评价方法研究


含有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部分产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车联网标准争夺战打响 竞逐未来5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关键之举[J]. 张志勇.  中国经济周刊. 2018(26)
[2]《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加快四领域重点标准制修订[J].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8(04)
[3]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4]基于危险态势识别的智能车驾驶模式选择[J]. 严利鑫,黄珍,吴超仲,秦伶巧,朱敦尧,冉斌.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8)
[5]驾驶行为智能分析的研究与发展[J]. 李力,王飞跃,郑南宁,张毅.  自动化学报. 2007(10)
[6]浅谈最小二乘法及其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J]. 余长青.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7]dSPACE实时仿真平台软件环境及应用[J]. 马培蓓,吴进华,纪军,徐新林.  系统仿真学报. 2004(04)

博士论文
[1]薄丝织物缝纫平整度与织物结构及性能的相关性研究[D]. 吴巧英.东华大学 2013
[2]人脸检测算法及其芯片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周薇娜.复旦大学 2012
[3]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D]. 郑培.中国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基于耦合安全距离模型的汽车主动避撞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董洁.吉林大学 2019
[2]高品质再生水净化技术综合评价[D]. 李思萌.长安大学 2018
[3]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施颖.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中国高铁核心能力评价[D]. 牛瑾.兰州理工大学 2017
[5]复杂动态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仿生换道决策模型研究[D]. 田赓.北京理工大学 2016
[6]基于驾驶人生理指标的驾驶疲劳量化方法研究[D]. 于晓东.吉林大学 2015
[7]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 朱蕾.扬州大学 2013
[8]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元云丽.重庆大学 2013
[9]基于改进TAM模型的消费者移动购物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 黄杰.北京邮电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56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556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