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齿轮齿条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06:27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作为新型智能悬架,弥补了传统被动悬架阻尼不可调的缺点,但自身作为耗能部件,需要外部电源进行供电,这样无法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为解决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耗能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结构,将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引起的振动能量进行回收,并给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提供电能。这样不仅能够对悬架进行半主动控制,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半主动悬架的耗能问题。设计了一种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结构,针对混合工作模式下的磁流变减振器进行结构设计、磁路分析,仿真验证减振器活塞处磁路的合理性,加工试制原理样机,对样机进行阻尼特性试验,依据阻尼特性试验结果对磁流变减振器模型进行参数识别,建立精确的双曲正切模型;建立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天棚、地棚、混合天棚控制算法模型,对比仿真三种控制算法下悬架的动态响应特性;建立磁流变半主动悬架馈能模型,分析不同激励下悬架的馈能特性及参数的敏感性,对悬架系统能耗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悬架实现能量自供给的条件,为降低系统能耗,提出双模式切换的悬架工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馈能特性和动态响应试验。仿真结...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齿轮齿条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特性研究


集成式馈能电磁感应磁流变减振器2016年波兰的Sapiński等[27]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马来西亚,能量


1 绪论用于军用车辆的座椅悬架。图 1.1 集成式馈能电磁感应磁流变减振器波兰的 Sapiński 等[27]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的自供能量式如图 1.2 所示。该悬架采用磁流变减振器与直线电机并联的形安装空间。

磁流变减振器,合肥工业大学,磁流变,台架试验


塞杆;2-活塞;3-励磁线圈;4-磁流变5-永磁体;6-感应线圈;7-橡胶衬垫 1.3 单出杆式自供能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应用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9]深入的研究,其所研制的磁流变液剪然而,国内针对磁流变减振器这一器结构原理和馈能机构特性做了大机,进行了相应的台架试验[32]。陈杰平[33]针对实车悬架的布局要求进行了台架试验和实车道路试验,图 1.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协调控制研究[J]. 寇发荣,李立博,魏冬冬,郝帅帅.  液压与气动. 2018(12)
[2]动态仿真分析车辆低频振动对人体腰椎的损伤机制[J]. 范若寻,刘杰,刘军,高甲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35)
[3]不同比表面积SiO2对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和沉降稳定性的影响[J]. 郭秋月,王炅,欧阳青.  机械工程材料. 2018(10)
[4]城市机动车限行政策对雾霾污染治理的成效分析[J]. 易兰,周忆南,李朝鹏,杨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0)
[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J]. 马建,刘晓东,陈轶嵩,汪贵平,赵轩,贺伊琳,许世维,张凯,张一西.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8)
[6]磁流变液的研究综述[J]. 江泽琦,刘坪,方建华.  合成润滑材料. 2018(02)
[7]一种新型液-电馈能式悬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 文桂林,周创辉.  汽车工程. 2018(05)
[8]磁流变减振器结构优化设计、性能试验及力学建模[J]. 彭虎,张进秋,刘义乐,张建,彭志召,王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11)
[9]基于变压充电方法的直线电机式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J]. 陈士安,孙文强,王健,蔡宇萌,王骏骋.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8(02)
[10]中国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J]. 董扬,许艳华,庞天舒,邹朋.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1)

博士论文
[1]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在车辆悬架中的应用研究[D]. 宗路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2]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及大跨度空间结构半主动控制体系研究[D]. 张路.天津大学 2010
[3]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设计与控制研究[D]. 陈杰平.合肥工业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车辆馈能式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特性研究[D]. 张冬冬.西安科技大学 2017
[2]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效应及发展路径研究[D]. 刘江鹏.北京理工大学 2015
[3]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比较[D]. 杨雯.北京理工大学 2015
[4]基于逆模型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D]. 吴健.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5]集成永磁直线发电机的汽车自供电磁流变减振器研究[D]. 王戡.重庆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165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6165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6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