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汽车门饰条生产线自动化集成系统关键部分的设计

发布时间:2022-12-08 05:55
  汽车门饰条是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车门的装饰件,其制品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汽车内饰整体的装饰效果。传统的门饰条生产线为人工生产线,人工成本的日益增加以及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设计一套汽车门饰条生产线自动化集成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以PLC为控制核心,使用AGV进行物料运输,并通过线性机械手将生产线中各工站连接起来组成自动化生产线。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汽车门饰条人工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设计原则与工艺要求,提出了一种以AGV运送物料,线性机械手进行上下料的汽车门饰条自动化生产工艺。随后按照工艺流程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了整体布局设计。根据生产线控制功能及要求,确定了以PLC为主控制设备,通过工业以太网和硬接线技术进行信号传输的控制方案。(2)根据各工站及设备在生产线中的动作需求,完成了相关机械结构设计和气动系统的设计,并利用Inventor软件完成了生产线的三维建模。通过Visual Components软件,完成生产线工艺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生产线各工站及设备布局合理,无运动干涉问题,验证了各工站及设备结构设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1 门饰条成型工艺研究现状
        1.1.2 注塑成型生产线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自动化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2.1 生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2.1.1 汽车门饰条膜片及制品介绍
        2.1.2 汽车门饰条人工生产线工艺流程
        2.1.3 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2.2 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2.2.1 设计原则及工艺要求
        2.2.2 门饰条生产线机械方案设计
        2.2.3 门饰条生产线控制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关键工站及设备机械结构设计
    3.1 上料工站设计
        3.1.1 上料工站总体方案设计
        3.1.2 上料工站机械结构设计
        3.1.3 上料工站气动系统设计
    3.2 机械手工站设计
        3.2.1 机械手工站机械结构设计
        3.2.2 机械手工站气动系统设计
    3.3 剪浇口工站设计
    3.4 皮带输送线设计
        3.4.1 皮带输送线机械组成
        3.4.2 皮带输送线电机选型
    3.5 生产线整体布局图
    3.6 工艺流程仿真模拟
        3.6.1 Visual Components软件介绍
        3.6.2 Visual Components软件应用
    3.7 本章小结
4 AGV物料流转系统设计
    4.1 AGV物料流转方案设计
    4.2 AGV小车选型
        4.2.1 引导方式的确定
        4.2.2 车身类型确定
        4.2.3 控制系统确定
        4.2.4 充电方式确定
    4.3 AGV安全性设计
        4.3.1 AGV安全需求分析
        4.3.2 避障传感器选型
    4.4 AGV物料流转系统路径规划
        4.4.1 膜片冲切车间AGV物料流转路径
        4.4.2 注塑车间AGV物料流转路径
    4.5 AGV数量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程序设计
    5.1 PLC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5.1.1 控制系统信号统计
            5.1.1.1 控制系统输入信号
            5.1.1.2 控制系统输出信号
        5.1.2 PLC选型
        5.1.3 触摸屏选型
    5.2 电气原理图设计
        5.2.1 主电路原理图设计
        5.2.2 控制电路原理图设计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1 PLC程序设计
        5.3.2 线性机械手程序设计
        5.3.3 人机界面的搭建
    5.4 本章小结
6 自动化集成系统仿真与调试
    6.1 控制系统仿真调试
        6.1.1 PLC SIM简介
        6.1.2 系统的仿真
    6.2 现场调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电气图纸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本文编号:3713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713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f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