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19:11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其中再生制动对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以及增加能量利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设计合理的再生制动控制系统,在保证制动稳定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回收制动能量时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针对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相关设计问题,在分析归纳电动汽车制动原理的基础上,对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进行选型;在制动力法规约束、电机制动力约束以及复合电源充电功率的限制下,制定了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再生制动力和机械摩擦制动分配控制策略、发动机控制策略以及复合电源的切换控制策略。在不改变汽车主体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结构的参数和结构原理,在AVLCRUISE环境中建立了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电池组等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整车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中建立各控制策略模型。为了增加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的制动稳定性以及电机最大程度回收能量,以最大化回收策略为目标,采用模糊控制对再生制动系统进行基于制动强度的电机再生制动分配优化,设...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1.3 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1.3.1 再生制动系统应用现状
1.3.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及影响因素
2.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2.2 电动机选型及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2.2.1 驱动电动机的选型
2.2.2 电动机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2.3 能量存储系统
2.4 影响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3.1 电动汽车制动分析
3.2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3.2.1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要求
3.2.2 制动力分配系数的确定
3.3 电机实际再生制动力约束
3.4 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3.5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策略
3.6 小结
第四章 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4.1 仿真软件简介
4.1.1 仿真软件分类及选择
4.1.2 CRUISE软件简介
4.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4.3 再生制动控制模型的建立
4.3.1 制动力控制模块的建立
4.3.2 复合电源管理模块
4.3.3 发动机控制模块
4.4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4.4.1 标准循环工况
4.4.2 循环工况仿真结果与分析
4.4.3 自定义工况仿真
4.5 小结
第五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优化
5.1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器设计
5.1.1 模糊逻辑再生制动力控制
5.1.2 隶属度函数的定义
5.1.3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规则
5.2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优化建模
5.3 模糊控制优化仿真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7728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负载隔离式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1.3 再生制动研究现状
1.3.1 再生制动系统应用现状
1.3.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及影响因素
2.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的结构
2.2 电动机选型及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2.2.1 驱动电动机的选型
2.2.2 电动机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2.3 能量存储系统
2.4 影响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因素
2.5 小结
第三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
3.1 电动汽车制动分析
3.2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
3.2.1 前后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要求
3.2.2 制动力分配系数的确定
3.3 电机实际再生制动力约束
3.4 负载隔离式电动客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3.5 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策略
3.6 小结
第四章 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
4.1 仿真软件简介
4.1.1 仿真软件分类及选择
4.1.2 CRUISE软件简介
4.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
4.3 再生制动控制模型的建立
4.3.1 制动力控制模块的建立
4.3.2 复合电源管理模块
4.3.3 发动机控制模块
4.4 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4.4.1 标准循环工况
4.4.2 循环工况仿真结果与分析
4.4.3 自定义工况仿真
4.5 小结
第五章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优化
5.1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器设计
5.1.1 模糊逻辑再生制动力控制
5.1.2 隶属度函数的定义
5.1.3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规则
5.2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优化建模
5.3 模糊控制优化仿真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7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3757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