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公司针对A产品开展精益生产的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N公司针对A产品开展精益生产的实践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国际标签。在历经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到如今拥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大国,中国的工业制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大趋势下,全球各大经济体尤其是有着先进技术优势的欧美日争先布局先进制造业,而我国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存在着诸如成本高、库存大、效率低、适应市场敏捷度低等弊端,虽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的工业制造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所以在这样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中国也需要紧跟潮流加快制造业升级。在此进程中,生产管理必然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行业内外的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精益生产,这一发源于丰田公司的生产管理理念,已经对世界上许多企业的生产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利用它解决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难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N公司的精益生产项目为研究对象。N公司作为有着国企背景的传统型制造业企业,从2010年开始推进精益生产。在总结前期推行的失败经验基础上,N公司针对公司的A产品生产线上进行精益变革,采用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以精益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精益工具,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原生产模式中存在各类现实问题进行改善。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公司的生产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精益生产实施方案,目的是实现流程化生产、准时化物流、看板管理、以及生产工艺优化。在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实施后,此精益生产项目达到了使A产品生产工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项目成果,A产品生产线实现了精益化改善。N公司的精益生产改善实践为公司生产管理改革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作业要素和生产流程的有机结合,推动了N公司从过去较为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向精益化生产模式的转变。本文详细分析了N公司的精益生产改善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总结出此次精益生产实践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公司精益生产开展的方向。
【关键词】:精益生产 流程化生产 准时化物流 现场改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F426.47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9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9-10
- 1.4 论文研究路线图及结构安排10-12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12-16
- 2.1 精益生产的发源12-13
- 2.2 精益生产理论13-14
- 2.3 精益生产实施工具14-16
- 第三章 N公司实施精益生产的基础和条件16-20
- 3.1 N公司生产管理现状16-17
- 3.2 N公司前期精益生产推进状况分析17-20
- 第四章 N公司针对A产品开展精益生产改善实践20-40
- 4.1 A产品生产现状研究分析20-23
- 4.1.1 A产品的生产制造周期20-21
- 4.1.2 现有生产装调分析21-22
- 4.1.3 生产现场布局22
- 4.1.4 生产物流22-23
- 4.1.5 工艺文件23
- 4.2 A产品精益推进项目23-28
- 4.2.1 建立矩阵式项目组织架构25-27
- 4.2.2 项目成员的职责27
- 4.2.3 项目目标、项目管理和考核制度27-28
- 4.2.4 精益生产项目的实施思路28
- 4.3 A产品精益生产方案设计和实施28-40
- 4.3.1 “有节拍概念的站位式移动生产”30-33
- 4.3.2 A产品准时化物流33-36
- 4.3.3 车间生产现场改善36-37
- 4.3.4 生产工艺规范化37-39
- 4.3.5 产品验收流程梳理优化39-40
- 第五章 A产品精益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和不足分析40-44
- 5.1 A产品精益生产改善效果定性验证40-41
- 5.2 A产品精益生产成功经验分析41-42
- 5.2.1 建立高效、执行力强的项目团队机制41
- 5.2.2 精益生产方案设计基于对生产实际的分析41-42
- 5.3 N公司精益生产的实践中的不足42-4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4-47
- 6.1 N公司精益生产的结论44-45
- 6.2 N公司未来推进精益的建议45-46
- 6.3 展望未来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振璧,张书桥,王志华;精益生产的竞赛(上):正确理解精益生产[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5年02期
2 方明;精益生产新模式[J];现代制造;2005年10期
3 陈心德;构建精益企业 实现精益生产[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精益生产[J];国防技术基础;2006年11期
5 罗振璧;罗杰;杜维;莫如虎;于学军;朱立强;;精益生产与管理(六):如何提升价值与消除浪费[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8年02期
6 田锋;;此“精益”非彼“精益”——精益研发与精益生产之比较[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8年05期
7 Volker Unruh;;精益生产使企业健康“瘦身”[J];现代制造;2009年21期
8 陈之然;;中小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探讨[J];新材料产业;2010年06期
9 王秀梅;;企业精益生产的信息化再造[J];机械制造;2010年11期
10 ;积极推进精益生产 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J];新技术新工艺;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小明;;生产现场系统化改善的应用性研究[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凯;;以精益生产为载体 深化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安全生产[A];第三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及技术装备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12年
3 武淑萍;;精益生产在中国的应用现状[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周大林;;浅谈精益生产基本原则[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学光;;船舶精益生产和现代化[A];2011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造船企业精益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冯海明;;关于实现“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杨光薰;乔立红;张希伦;贾作辉;;从成组技术到精益生产向大规模定制方向前进[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文飞;党英峰;;步入精益生产时代[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礼;刘顺强;;精益生产在美利信压铸公司中的应用[A];2012(第22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忠发;雒孟刚;;信息化条件下精益生产管理体系的探究与构建[A];2012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继征;精益生产,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纺织报;2005年
2 徐凤英;推进精益生产 拉动管理创新[N];中国航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刘永;渐脱福特制阴影 广州本田与精益生产零距离[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何成;安大公司全面实施精益生产管理[N];中国航空报;2006年
5 郭旭之;开展精益生产 促进快速发展[N];中国航空报;2006年
6 伍晖;泛华厂实施精益生产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航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林育智;“轴承企业远没达到精益生产”[N];机电商报;2007年
8 谭建伟;精益生产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金志良邋蒋松羊;杰克:“精益生产”出“双赢”[N];台州日报;2007年
10 曲小研;精益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N];消费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洪亮;离散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实施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车建国;多品种小批量下精益生产系统的改进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3 郭宏斌;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卷烟机械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优化及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周延虎;精益六西格玛集成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宫伟军;流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与精益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涛;精益生产在海尔的应用与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刘红军;制造业实施精益生产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胜;新达公司精益生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张瑞兴;基于持续改善推进精益生产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李登记;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换模过程改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立柱;精益生产在亚特公司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郭志勇;Y公司精益生产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顾啸峰;精益生产工具和测量指标在万向节生产线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先进;X公司信号源生产线精益生产再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王建罡;精益生产在制造企业中的实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4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68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