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增压汽油发动机气道和燃烧室优化设计开发
本文关键词:某增压汽油发动机气道和燃烧室优化设计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汽油发动机 燃烧室 气道 滚流比 缸内气体流动
【摘要】:燃烧过程作为发动机工作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优化燃烧过程是开发高性能和低油耗发动机的关键因素,燃烧系统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发动机充气效率、缸内混合气流动、燃烧速率等。本文借助某企业自主开发的一款1.8T增压汽油发动机平台,对发动机气道结构以及燃烧室形状进行正向优化设计开发,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不同的气道和燃烧室结构对气道流通性能、缸内气体流动、缸内燃烧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选择了适用于数值模拟计算用的湍流模型、燃烧模型、缸内传热模型等,给出控制方程离散化方法以及求解方法并明确了计算中各类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然后使用CSI公司CONVERGE软件对构建的不同滚流比方案的气道建立了三维CFD数值计算模型,计算了不同气道的流量系数和滚流比,并通过气道稳流试验台进行试验,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接着研究了不同压缩比和不同活塞顶部燃烧室形状对增压汽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选择了适用于本项目开发的1.8T增压汽油发动机的燃烧室方案,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仿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最终达到发动机开发目标。主要研究结论有:气道喉口结构是影响气道滚流比的重要参数,适当改变喉口直径和结构,可以提高气道滚流比;压缩比适当增大可以提高发动机燃烧速率,但压缩比过度提高会增大发动机爆震趋势,导致发动机工作恶化,性能降低;凹坑和平顶两种活塞燃烧室结构对缸内气流组织有较大的影响,凹坑活塞燃烧速率要比平顶的快;最终选择压缩比10.0的凹坑活塞燃烧室方案;通过最终性能开发,满足工程开发目标。
【关键词】:汽油发动机 燃烧室 气道 滚流比 缸内气体流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4.1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气道结构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燃烧室形状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5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CFD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16-28
- 2.1 流动控制基本方程16-18
- 2.1.1 质量守恒方程16-17
- 2.1.2 动量守恒方程17
- 2.1.3 能量守恒方程17
- 2.1.4 气体状态方程17-18
- 2.2 仿真计算模型的选择18-23
- 2.2.1 湍流模型的选择18-20
- 2.2.2 湍流燃烧模型的选择20-21
- 2.2.3 缸内传热模型的选择21-23
- 2.3 控制方程求解方法23
- 2.3.1 微分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23
- 2.3.2 线性方程组的求解23
- 2.4 计算边界条件的设置23-24
- 2.5 CONVERGE软件介绍24-27
- 2.6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汽油机气道方案的确定28-39
- 3.1 仿真分析28-33
- 3.1.1 评价指标的确定29
- 3.1.2 计算模型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29-30
- 3.1.3 计算结果分析30-33
- 3.2 气道试验验证33-38
- 3.2.1 气道稳流试验台架结构和原理33
- 3.2.2 气道试验评价方法33-36
- 3.2.3 气道试验步骤36-37
-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37-38
- 3.3 本章总结38-39
- 第四章 汽油机燃烧室形状方案的确定39-53
- 4.1 数值模拟计算39-52
- 4.1.1 CFD模型建立39-40
- 4.1.2 边界条件设置40-42
- 4.1.3 仿真结果及分析42-52
- 4.2 本章总结52-53
- 第五章 试验验证53-61
- 5.1 试验过程53-57
- 5.1.1 主要试验设备和仪器53-55
- 5.1.2 试验边界条件控制55-56
- 5.1.3 试验方案和过程56-57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57-60
- 5.2.1 试验结果57-59
- 5.2.2 试验结果与仿真对比分析59-60
- 5.3 本章小结60-61
- 全文总结和展望61-63
- 全文总结61
- 工作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68
- 附件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吉湘,钱龙文,张逸敏,钱品根,徐淑,陆卫国;关于旋流式燃烧室工作过程若干问题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1983年03期
2 夏来庆,马元骥,金晖;斜盘形燃烧室用于解放发动机的研究[J];汽车工程;1986年03期
3 孟祥泰,刘高恩;燃烧室进口高温高压状态下一氧化碳排放特性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1期
4 李继保,胡正义;高温升高热容燃烧室设计技术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0年04期
5 李继保,刘大响;局部富油供油扩展燃烧室贫油点火熄火边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3年02期
6 尚守堂;程明;李锋;张军峰;马宏宇;;低排放长寿命燃烧室关键技术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02期
7 谢超;王力军;;新概念燃烧室应用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弛;王建臣;覃清钦;杜鹏;姚翔;林宇震;许全宏;;微型燃气轮机乙醇燃烧室点火与熄火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9期
9 黎明;吴二平;唐明;;高温升蒸发型双腔燃烧室的设计[J];推进技术;2010年04期
10 李杰;;先进低氮氧化物排放燃烧室技术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家荣;;短环燃烧室点火和燃烧稳定性能研究[A];探索创新交流--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04年
2 尚守堂;程明;张军峰;李锋;马宏宇;;低排放长寿命燃烧室关键技术分析[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飞;余西龙;顾洪斌;李智;林鑫;陈立红;张新宇;;超燃燃烧室气流参数诊断[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4 郎洪俭;黄勇;郭志辉;;双轴向旋流杯燃烧室主燃区流场特性[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杰;;富油燃烧-猝熄-贫油燃烧(RQL)燃烧室技术分析[A];第三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立恒;电炉一次废气抽吸系统改进[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2 徐华胜;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新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超;中低热值气体燃料锥形稳燃装置数值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徐榕;湍流燃烧模型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程晓军;串联式TBCC超级燃烧室燃烧组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吴鑫楠;燃气轮机含氢燃料稀释燃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李雅军;环管型燃烧室点火及熄火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黄明明;燃气轮机燃烧室柔和燃烧机理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王利和;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工作过程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曾青华;贫直喷燃烧室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张鲲鹏;基于燃气再循环的高压燃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陶欢;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工作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燃气轮机柔和燃烧室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申小明;锥形稳燃装置头部回流结构及贫熄性能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袁用文;富油/粹熄/贫油(RQL)燃烧室性能和排放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曾佑杰;基于OpenFOAM的燃气轮机燃烧室的大涡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宇沛;中心稳焰超燃燃烧室流动与混合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耿毅;贫油直接喷射低排放燃烧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李鹏飞;低排放燃烧室参数化反应器网络模型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8 徐舟;含导流片及钝体的TVC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9 张龙;旋流贫油喷射驻涡燃烧室的数值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王瑾;小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参数化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76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77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