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客车热泵型空调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纯电动客车热泵型空调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纯电动客车 热泵空调 小管径换热器 分配特性 稳态仿真
【摘要】:作为电动汽车的第二大耗能部件,客车空调的开启会降低电动客车25%~30%的行驶里程[1]。电动客车空调通常为顶置式一体化布置,为减小行车阻力,要求空调系统的高度尽量小,在有限的高度内,对纯电动客车热泵空调进行优化设计,使之紧凑化、轻量化、高效化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课题围绕10米车型纯电动客车变频热泵客车空调性能优化进行研究,优化目标为在换热器设计高度减低的前提下,额定制冷量(制热量)达到26k W(22k W),制冷(制热)COP达到3.2(2.8)。主要采取的技术路线为:实验获取数据,提出优化方案,建立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用实验数据验证仿真模型,最后仿真计算出优化方案对系统能效的影响。稳态仿真结果表明逐次应用改进型分液组件、小管径换热器设计、顶置式车外侧送风方式到新设计系统,客车空调系统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但没有达到设计优化要求。选用新型高效涡旋压缩机应用到新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在考虑风机耗功的基础上,额定制冷(制热)工况系统制冷量(制热量)达到26.477k W(23.387k W),整机制冷(制热)COP为3.175(2.781),基本达到优化设计目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压缩机转速和环境温度会大大影响空调系统性能,制冷/制热时最优转速为3300rpm/2400rpm,环境温度越低制冷性能越好,而制热性能受车外侧换热器结霜的影响。增大车内外侧风量能稍微提升制冷性能,对制热性能影响不大。(2)利用Fluent对分液组件进行结构优化模拟研究,优化后的分液头和分配管,其分配不均匀程度分别降低至原分液头和原分配管的31.369%和29.003%,可以分别提升车内侧换热器和车外侧换热器换热量2.347%和8.704%。(3)实验对比原客车空调车外侧风机吸风式和压风式运行时系统性能,由于压风式增大了流经车外侧换热器空气的风速和紊流程度,系统换热性能变好。客车空调系统制冷量由21.870k W增大至25.880k W,制冷COP由2.630增大至3.110,制冷COP增大18.251%。不同车外侧风机布置方案模拟对比结果显示:风机前置(D3)、顶置方案(D4)可大大提高空调系统性能,风机顶置方案表现出更优的换热性能。(4)利用VB平台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客车空调稳态仿真程序,并根据测试数据进行修正。使用修正后的稳态仿真程序对新设计的小管径换热器客车空调系统进行性能仿真对比。不变风机布置方案下小管径换热器系统性能低于原系统,主要是因为车内侧换热器设计高度降低了23.077%。将车外侧顶置式吸风应用到新系统中,模拟结果显示额定制冷(制热)工况制冷量(制热量)提升11.527%(18.551%),制冷(制热)COP提升21.926%(8.716%)。(5)在车外侧风机顶置式布置优化基础上,选用新型高效R410A涡旋压缩机应用到新系统进行模拟,额定制冷工况下制冷量增大至26.477k W,提升11.968%,制冷COP增大至3.831,提升12.170%;额定制热工况下其制热量增大至23.387k W,提升了9.015%,制热COP增大至3.311,提升了2.097%。考虑风机耗功,制冷(制热)工况下整机COP为3.175(2.781),基本达到优化设计目标。
【关键词】:纯电动客车 热泵空调 小管径换热器 分配特性 稳态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U463.8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31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7
- 1.2.1 客车空调的发展13-15
- 1.2.2 客车空调布置形式15-17
- 1.2.3 客车空调压缩机研究现状17-19
- 1.2.4 汽车空调换热器研究现状19-21
- 1.2.5 分液组件研究21-24
- 1.2.6 汽车空调系统研究现状24-27
- 1.3 空调系统稳态仿真27-29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9-31
- 第二章 纯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研究31-46
- 2.1 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介绍31-33
- 2.1.1 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循环原理31-32
- 2.1.2 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理论循环32-33
- 2.2 实验系统介绍33-35
- 2.2.1 测试平台33-34
- 2.2.2 实验系统34-35
- 2.3 测试系统35-38
- 2.3.1 主系统压力、温度布点图35-36
- 2.3.2 测试设备36-37
- 2.3.3 测试工况37-38
- 2.4 测试结果分析38-44
- 2.4.1 制冷工况稳态性能测试38-41
- 2.4.1.1 额定制冷工况变转速测试38-39
- 2.4.1.2 变室温制冷测试39-40
- 2.4.1.3 变风量制冷测试40-41
- 2.4.2 制热工况稳态性能测试41-44
- 2.4.2.1 额定制热工况变转速测试41-43
- 2.4.2.2 变室温制热测试43
- 2.4.2.3 制热变风量测试43-44
- 2.5 本章小结44-46
- 第三章 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研究46-67
- 3.1 电动客车空调温度分布均匀性分析46-49
- 3.1.1 制冷工况温度均匀性分析47-48
- 3.1.2 制热工况温度分布均匀性分析48-49
- 3.2 分流器数值模拟49-54
- 3.2.1 Fluent多相流模型介绍49-50
- 3.2.2 两相流数值模拟介绍50-51
- 3.2.3 计算模型51-52
- 3.2.4 数学模型52-53
- 3.2.5 边界条件53-54
- 3.3 分液头数值模拟54-60
- 3.3.1 节流喉部直径对分液效果的影响分析55-57
- 3.3.2 混合腔结构对分液效果影响分析57-58
- 3.3.3 锥形开孔偏离距离对分液头分液效果影响分析58-60
- 3.4 分配管数值模拟60-65
- 3.4.1 原分配管建模模拟60-61
- 3.4.2 不同分配管结构模拟61-62
- 3.4.3 带内螺纹的分配管模拟优化62-64
- 3.4.4 改进型分配管模拟64-65
- 3.5 本章小结65-67
- 第四章 小管径换热器客车空调系统设计67-77
- 4.1 小管径换热器设计方法67-68
- 4.2 小管径换热器设计公式的确定68-71
- 4.2.1 冷凝工况制冷剂测传热和压降68-69
- 4.2.2 蒸发工况制冷剂测传热和压降69-70
- 4.2.3 风侧传热和压降70-71
- 4.3 小管径换热器设计71-76
- 4.3.1 制冷工况小管径换热器设计计算71-75
- 4.3.2 制热工况车内侧换热器(冷凝器)换热量计算75-76
- 4.4 小结76-77
- 第五章 车外侧风机布置方案优化77-91
- 5.1 吸风式和抽风式风机布置方案实验对比77-78
- 5.2 不同风机布置方案系统性能模拟方法78-81
- 5.2.1 多孔介质模型78-79
- 5.2.2 车外侧风道建模79-80
- 5.2.3 联合仿真方法介绍80-81
- 5.3 不同车外侧风机布置方案模拟81-89
- 5.3.1 吸风式和压风式风机布置方案模拟验证81-83
- 5.3.2 风机前置不同倾斜角度方案模拟对比83-84
- 5.3.3 风机顶置不同方案模拟对比84-86
- 5.3.4 行驶工况下不同风机布置方案模拟对比86-89
- 5.4 本章小结89-91
- 第六章 客车空调系统性能仿真91-103
- 6.1 空调系统部件仿真模型91-97
- 6.1.1 压缩机仿真模型91-93
- 6.1.2 风冷翅片管式换热器仿真模型93-94
- 6.1.3 连接管路模型94-95
- 6.1.4 压力容器压降模型95-96
- 6.1.5 换热介质物性计算模型96-97
- 6.2 客车空调系统稳态仿真平台建立97-101
- 6.2.1 计算机仿真系统97
- 6.2.2 系统稳态仿真算法流程97-100
- 6.2.3 客车空调仿真系统修正及验证100-101
- 6.3 本章小结101-103
- 第七章 客车空调系统优化设计仿真结果分析103-111
- 7.1 改进型分液组件对换热器的影响分析103-104
- 7.2 小管径换热器客车空调系统仿真结果分析104-106
- 7.3 顶置式小管径系统能效提升分析106-107
- 7.4 压缩机对小管径系统性能影响分析107-109
- 7.5 本章小结109-111
- 结论与展望111-115
- 参考文献115-12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3-124
- 致谢124-125
- 附表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全,彭建国;复合式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及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2年05期
2 杨方民,李学文;医院空调系统环境的管理[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4年01期
3 王兴富,蒋金生;VRV空调系统技术性能特点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建筑施工;2004年03期
4 ;空调系统中的变容量技术[J];中国建设信息.供热制冷专刊;2004年05期
5 杜立春,陈开作;VRV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5年03期
6 刘晓斌;;浅谈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人;2006年06期
7 苏德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思考[J];应用能源技术;2006年06期
8 李韶华;;经济型多元VRV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安装[J];四川建材;2006年06期
9 祝立萍;;VRV空调系统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方案比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凯;宋巨保;;VRV空调系统设备分类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际征;张晓燕;;VRV空调系统在工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2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0年
3 张子馨;;空调系统的优化选择[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邵双全;石文星;李先庭;彦启森;;多元变频VRV空调系统原理[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戎卫国;李永安;张建明;;空调系统热力学分析与节能[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卢超;徐兆华;;谈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永安;崔新阳;刘学来;尹纲领;黎福民;徐萌;;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供冷特性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慧和;;水冷多联空调系统的设计及应用[A];2009年湖南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皇亲;;帅铃Ⅱ空调系统的匹配设计[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锐;张旭;;无锡某建筑不同空调系统方案的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望;环保空调系统3年后上市[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刘传书;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应用推广联盟成立[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建刚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4 特约记者 赵春林;节能环保供暖空调系统进驻喀什[N];喀什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驻上海记者 邬国明 王一淼 通讯员 吴天寅;空调系统的节能运用[N];中华建筑报;2011年
6 宋绍彩;优化空调系统 力促建筑节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黄穗诚邋通讯员 张浩东;VAV空调通风系统安装成功[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李寿武;杨亚军;心中的春天[N];中国航空报;2002年
9 尤顺义;建筑节能大势所趋 空调系统优化成关键[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海燕;日本新型办公楼空调系统开发成功[N];建筑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建波;测试室空调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范波;基于能流分析的空调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评估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孙洲阳;基于智能方法的蒸发型空调系统性能实验与优选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项敬岩;基于及热经济学的供热空调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小芬;卷烟厂空调系统负荷特性及新型中央空调系统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周宴平;变频多联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学来;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胡晓微;新型干式工业空调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丁静;开式吸附式除湿轮空调系统的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6年
10 李洪欣;全空气集中空调新系统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小坡;大客车空调系统流体噪声模拟及优化[D];集美大学;2015年
2 夏小倩;湿热地区热湿独立控制复合空调系统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倩;医院空调系统的能耗分析及冷热源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田丹丹;毛细管平面辐射空调系统拓展分析与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5 朱坤阳;舰船空调系统的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6 任夫磊;改进型诱导空调系统能源应用与气流组织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7 薛文军;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不同末端方式的能耗分析[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8 张竞予;西安某建筑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9 陈q;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10 余国妮;某纺织厂织布车间空调系统能耗监测与性能优化[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78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77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