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及电磁兼容实验

发布时间:2017-09-02 15:25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设计及电磁兼容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电池管理系统(BMS) 电池剩余电量(SoC) 扩展Kalman滤波器 均衡控制 电磁兼容(EMC)


【摘要】:随着新能源概念的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也逐步走入了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作为寻常百姓的新购车选择已经开始侵占着原本属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实时地监测电池或电池组的工作状况,并且同时能够对剩余电池电量进行估算,对续航能力进行计算,对电池电池容量进行均衡控制,对电池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最终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电池的安全使用。在混合动力车上,电池管理系统(BMS)得到使用,我们都知道,新电池的储能作用和一致性大多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电池的性能差异以及BMS的功能就显示出来了。如果BMS不作为,随着电池的一致性越来越差,实际的电池功效会大幅下降,同时安全性会陡增。本文从三个主要的功能入手,对设计的电池管理系统作了系统性的分析,同时,最后对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首先,针对电池的状态监测,详述了电压、电流的几种采集方式,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采用改进的序贯电压采集的方式以及一种折中的方案进行电流采集;并采用LTC6802芯片和热敏电阻相连的方式直接对温度值监测。其次,在正确理解剩余电量和SoC相关的概念和定义的基础上,采用一种了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器的估算方法,列出了该方法的一些优势和各主要变量选定的思路,并给出了理论推算方法。针对电池的均衡控制,介绍了其基本模型和意义,并采用了基于相邻电池电量转移的均衡控制方案,该方案参考"bq69PL115S13"芯片的拓扑结构,利用典型的Buck Boost电路进行硬件结构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由于电磁兼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本文针对两种主要的电磁辐射干扰的方式:空间辐射和传导辐射,对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技术、测试方法和测试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得出了真实可靠的测试结果,证明了设计的电池管理系统在电磁兼容方面的可靠性。
【关键词】:电池管理系统(BMS) 电池剩余电量(SoC) 扩展Kalman滤波器 均衡控制 电磁兼容(EMC)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11-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
  • 1.4 论文结构12-14
  • 第二章 电池状态的实时监测14-27
  • 2.1 实时性问题14-15
  • 2.2 电池电压监测15-18
  • 2.2.1 精度问题15-16
  • 2.2.2 电压采集方式16-18
  • 2.3 电池电流监测18-23
  • 2.3.1 精度问题18-19
  • 2.3.2 基于串联电阻的电流监测19-20
  • 2.3.3 基于霍尔传感器的电流监测20-22
  • 2.3.4 实际电流监测方案的选定22-23
  • 2.4 温度监测23-26
  • 2.4.1 常见实现方案24
  • 2.4.2 温度传感器的放置24-26
  • 2.5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剩余电量(SOC)评估27-37
  • 3.1 剩余电量的相关概念及理解27-30
  • 3.1.1 剩余电量与SoC的定义27-28
  • 3.1.2 剩余电量概念的理解28
  • 3.1.3 剩余电量的数学定义28-29
  • 3.1.4 剩余能量的不确定性29-30
  • 3.2 剩余电量评估的困难30-33
  • 3.2.1 电磁干扰引起的监测不准确30
  • 3.2.2 几种情况的评估难题30-31
  • 3.2.3 需考虑的实际问题31-33
  • 3.3 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器的SoC估算33-36
  • 3.3.1 应用Kalman滤波进行SoC估算的优势33-34
  • 3.3.2 扩展Kalman滤波器各主要变量的选定34
  • 3.3.3 Kalman滤波器与扩展滤波器的算法34-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电池的均衡控制37-44
  • 4.1 均衡控制及其意义37-40
  • 4.1.1 均衡控制的基本模型37-38
  • 4.1.2 均衡控制管理的意义38-40
  • 4.2 基于相邻电池电量转移的均衡控制40-43
  • 4.2.1 硬件结构41-42
  • 4.2.2 软件控制策略42-43
  • 4.2.3 该方案的优势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电磁兼容实验44-59
  • 5.1 电磁兼容的相关知识44-45
  • 5.1.1 电磁兼容的定义44
  • 5.1.2 电磁干扰的危害44-45
  • 5.2 电磁干扰实验的相关设备及布置45-48
  • 5.3 空间辐射发射(电波暗室)48-55
  • 5.3.1 概述48
  • 5.3.2 实验设备及布置48-51
  • 5.3.3 实验要求及结果51-55
  • 5.4 传导辐射发射55-58
  • 5.4.1 概述55
  • 5.4.2 实验设备及布置55-56
  • 5.4.3 实验要求及结果56-58
  • 5.5 本章小结58-5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9-61
  • 6.1 本文总结59
  • 6.2 工作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4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俊恒;电磁兼容认证与管理[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0年02期

2 王勤;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0年03期

3 ;中国电磁兼容网开通[J];电工技术杂志;2000年04期

4 肖小军;电磁兼容(EMC)技术的发展动态[J];湖南电力;2000年02期

5 侯冬云;2000年电磁兼容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召开[J];舰船电子工程;2000年06期

6 腾俊恒;电磁兼容与电磁兼容认证[J];家用电器科技;2000年04期

7 ;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电磁兼容培训班[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2期

8 ;已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家用电器部分)[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2期

9 ;新世纪电磁兼容安全认证标准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4期

10 李素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研究的发展[J];电气化铁道;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晖;覃宇建;刘培国;;舰船电磁兼容仿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陈绍魁;;智能化电器及系统的电磁兼容[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刘鸿琴;;浅谈电磁兼容及其测试[A];2001年电子测量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刚;;序[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5 于延霞;;快轨车电磁兼容解决措施[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建国;;无线超短波电磁兼容环境监测方法研讨[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敏;蓝天翼;;车载平台电磁兼容的数值仿真[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李永明;俞集辉;;从电气工程类学生中培养电磁兼容人才的探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小宇;;电磁兼容学科综述[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10 宋云;张进;;电磁兼容与可靠性[A];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巍;电磁兼容困扰家电企业[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吴健南 青云;EMC认证向无形“杀手”宣战[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3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文新 本报记者 张锋;电磁兼容: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N];解放军报;2005年

4 黄小琴 曾轶群;203所的EMC[N];中国航天报;2006年

5 朱明杰 吴慎山;欧盟的电磁兼容指令[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诸玲珍;EMC:新需求催生新技术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至关重要[N];中国电子报;2010年

7 晓光;手机上市要通过电碰兼容认证[N];江苏经济报;2000年

8 小令;打造检验检疫电磁兼容检测平台[N];苏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白同云;电磁兼容认证与有关法规[N];中国电子报;2000年

10 记者 刘伊婷;电磁兼容不合格仍是主要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昊;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马云双;新一代动车组电磁兼容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任国峰;汽车电控单元的热和电磁兼容优化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高升;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维护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白保东;电磁兼容暗室特性的时域分析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6 吴定超;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旭锋;传输线理论及电磁兼容计算的半解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李勃;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杨开宇;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樊宽刚;轿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电磁辐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灿;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电磁兼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小飞;基于小波分析和FastICA算法在电磁兼容中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夏欢;基于ICA和STFFT算法的辐射EMI噪声分析与诊断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悠;多通道Ka波段T/R组件EMC问题分析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周忠洋;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故障树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马晨;双多频测试技术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孙冉;PCB电路与结构的EMC协同仿真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宋逸超;基于频率选择表面屏蔽的运载平台电磁兼容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张方雷;基于LabVIEW传导骚扰测量系统[D];济南大学;2015年

10 黄r,

本文编号:779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779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