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求解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3 20:32

  本文关键词: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求解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声源识别 近场声全息 等效源法 传声器阵列 重建性能


【摘要】:基于传声器阵列进行现场测量的近场声全息(NA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等领域的声源识别及空间声场可视化。而NAH具有多种全息算法,近年来基于等效源法的近场声全息算法因其能适应于任何形状声源和阵列形式,且具有较高的重建精度和计算效率,而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算法的关键是获取等效源强度,而等效源强度的获取具有多种求解算法,不同求解算法将导致声场重建性能各异。本文给出了Tikhonov正则化等效源(TRESM)、迭代加权等效源(IWESM)和最速下降迭代等效源(SDIESM)三种求解算法,且采用了理论推导、数学建模、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路线,对三种算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探索一种能够实现宽频带内较佳声场重建性能的新算法,同时致力于提高声场重建与声源识别性能以及拓展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算法的应用范围。为提高TRESM算法的声场重建精度,提出了性能更佳的修正Hald经验公式法和Bayesian正则化准则法两种新型正则化参数确定方法。且通过仿真分析与扬声器声辐射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与优越性。接着,为提升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的低频重建性能,给出了IWESM求解算法。基于单双声源,比较了TRESM和IWESM算法的声场重建精度,且实验验证了IWESM算法具有较佳中低频重建性能的正确性。进一步,为改善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的高频重建性能,详细推导了SDIESM求解算法,给出了该算法的声场重建性能。且在不同全息距离和信噪比条件下,比较分析了TRESM、IWESM和SDIESM三种算法的综合性能,得到各自的优缺点:TRESM中低频重建精度一般且高频较差;IWESM具有极高的中低频重建精度与分辨率,但高频因对全息距离敏感而不稳定;而SDIESM具有极高的中高频重建精度,但低频重建精度与分辨率欠佳且计算效率较低。最后,为实现宽频带内较佳的声场重建性能,基于TRESM、IWESM和SDIESM三种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性能优化的等效源法宽带声全息(RWAH)算法。RWAH算法在转换频率以下采用IWESM算法,在转换频率以上采用主分量截断处理的SDIESM算法。在单双声源、不同全息距离和信噪比条件下,验证了该算法重建精度与计算效率均较高的优越性。此外,基于单双声源扬声器声辐射实验,亦验证了RWAH算法能够实现宽频带内较佳声场重建性能的正确性。
【关键词】:声源识别 近场声全息 等效源法 传声器阵列 重建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7.49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近场声全息算法概述8-11
  • 1.2.1 基于离散Fourier变换的NAH9
  • 1.2.2 基于边界元法的NAH9-10
  • 1.2.3 基于统计最优的NAH10
  • 1.2.4 基于等效源法的NAH10-11
  • 1.3 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研究现状11-13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16
  • 2 传统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16-36
  • 2.1 基本原理16-18
  • 2.2 正则化参数确定方法的比较18-21
  • 2.2.1 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18-19
  • 2.2.2 三种方法的重建精度比较19-21
  • 2.3 修正Hald经验公式法21-29
  • 2.3.1 MHEF法的提出21-23
  • 2.3.2 优越性验证23-27
  • 2.3.3 实验验证27-29
  • 2.4 Bayesian正则化准则法29-34
  • 2.4.1 基本原理30
  • 2.4.2 优越性验证30-32
  • 2.4.3 实验验证32-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3 迭代加权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36-48
  • 3.1 基本原理36-38
  • 3.2 TRESM和IWESM重建性能比较38-42
  • 3.2.1 单声源38-40
  • 3.2.2 双声源40-42
  • 3.3 综合性能分析42-44
  • 3.4 实验验证44-46
  • 3.5 本章小结46-48
  • 4 最速下降迭代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48-64
  • 4.1 基本原理48-52
  • 4.2 重建性能分析52-56
  • 4.2.1 单声源52-54
  • 4.2.2 双声源54-56
  • 4.3 TRESM、IWESM和SDIESM综合性能比较56-60
  • 4.3.1 不同全息距离时比较56-58
  • 4.3.2 不同信噪比时比较58-60
  • 4.4 实验验证60-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5 优化的等效源法宽带声全息64-76
  • 5.1 RWAH的提出64-65
  • 5.2 优越性验证65-72
  • 5.2.1 单声源65-67
  • 5.2.2 双声源67-69
  • 5.2.3 综合性能比较69-72
  • 5.3 实验验证72-75
  • 5.4 本章小结75-76
  • 6 总结与展望76-78
  • 6.1 全文工作总结76-77
  • 6.2 研究展望77-78
  • 致谢78-80
  • 参考文献80-86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殿阁,郑四发,郑凯,连小珉,蒋孝煜;利用声全息方法研究汽车噪声空间传播[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10期

2 毕传兴;陈心昭;徐亮;陈剑;;基于等效源法的Patch近场声全息[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7年09期

3 万泉;蒋伟康;;有关循环平稳近场声全息的重建参数的若干确定准则[J];振动与冲击;2008年09期

4 杨超;陈进;李加庆;薛玮飞;;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中正则化方法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20期

5 刘敏林;刘伯运;张若愚;;水下结构近场声全息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3年09期

6 王冉;陈进;贾文强;赵发刚;;基于波叠加与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的单面声场分离技术[J];振动与冲击;2012年22期

7 于飞,陈心昭,陈剑;单全息面分离声场技术及其在声全息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8 胡博;杨德森;孙玉;;柱体宽带声全息技术的仿真与误差分析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3期

9 李卫兵,陈剑,于飞,陈心昭;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对振动体的定位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10期

10 马龙;吴新跃;郭文勇;;非共形面声全息采样数据信息量建模与测点优化[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郑旭;;平面近场声全息中各参数的设定与实验[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万泉;蒋伟康;;有关循环平稳近场声全息的重建参数的若干确定准则[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吕伟国;储昭坦;邓可教;谢富科;;基于统计最优平面近场声全息理论的运动声源识别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李凌志;冯涛;尹铫;刘克;;近场声全息中复声压的频谱校正[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5 杨超;陈进;李加庆;薛玮飞;;正则化方法在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程建政;张德俊;;脉冲波声全息成像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199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99]论文集[C];1999年

7 肖今新;;宽带窄脉冲用于声场声全息测反射系数[A];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博;杨德森;孙玉;;采用振速测量的统计最优柱面近场声全息技术[A];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马佳男;杨德森;时胜国;郭小霞;;运动流体介质中的平面近场声全息技术[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童仲尧;洪伟荣;吴荣仁;;近场声全息技术及其工程应用[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卫兵;基于统计最优和波叠加方法的近场声全息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小正;瞬态近场声全息理论和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3 贾文强;基于局部近场声全息的机械噪声源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冰;基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技术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5 程建政;声学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1年

6 毕传兴;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7 张海滨;循环平稳声场的非共形面近场声全息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尹超;基于近场声全息的植物病害胁迫检测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余婧妮;基于ARM9的傅里叶变换—源强模拟声全息技术的实验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平国力;等效源法近场声全息求解算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聂佳;基于主动声全息的全向声反射系数测量方法理论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王健;封闭空间内近场声全息变换算法及实现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辛雨;基于空间声场变换的近场声全息参数选取及重建误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7 杜亮;基于声阵列与声全息的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8 何伟;多球域波叠加方法在Patch近场声全息声场重建中的应用[D];广西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佳典;近场声全息主要误差原因分析及参数优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刘凯;基于缺失阵的混合波叠加近场声全息技术对机械噪声源的识别定位[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07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07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c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