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汽车制造业 产业集群 系统动力学 仿真分析 河南省
【摘要】:汽车制造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汽车制造行业全球化竞争也日益激烈。而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其中汽车制造业在出口创汇、解决就业、上交利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河南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明确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和提高的迫切性,真实客观的评估河南省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前景就非常重要。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的,它是由一定的生产条件,物资和人力及科技资源等必要条件下的新型概念。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培育有利于增强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并能保证持续创新区域产业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经过多年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显示,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日益趋向于国际化的必然产生物,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亿适应经济竞争的稳健之路,它必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形式。为更好更快发展河南省区域经济,谋划长远,通过建设布局产业集群已达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应该成为河南省汽车制造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论文的撰写中主要有用到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方法和有关理论,针对河南省的汽车制造业现已形成的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探讨,并从市场,规模,效益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因果关系图。在此基础上将三个子系统整合为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力求为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明确系统的建模目的、确定系统边界和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产业集群系统模型,主要包括因果回路图、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等,通过系统模拟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最后,假定三种模拟情景,对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系统的基本行为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和产业创新意识对科技存量存量和产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帮助提高规模竞争力;生产主题方面,增强生产主体的市场效益能够增强集群效益竞争力。接着对以上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得到初步结论:当前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环境仍不够成熟,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汽车制造产业中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最后就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 产业集群 系统动力学 仿真分析 河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7
- 1.2.1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11-13
- 1.2.2 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13-14
- 1.2.3 系统动力学应用在产业集群竞争力中的优势14-16
- 1.2.4 研究评述16-17
- 1.3 内容与创新17-21
- 1.3.1 研究的内容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18-19
- 1.3.4 研究方法19-21
- 2 系统动力学理论概述21-31
- 2.1 系统动力学的形成和发展21
- 2.2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优势21-22
- 2.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22-27
- 2.4 系统动力学建模27-31
- 2.4.1 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系统建模可行性分析27-28
- 2.4.2 系统动力学与现有方法比较28-31
- 3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31-39
- 3.1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市场需求概况31-33
- 3.2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经济效益概况33-35
- 3.3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概述35-39
- 4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39-51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39-41
- 4.1.1 建模目的39
- 4.1.2 系统边界39
- 4.1.3 指标选取39-40
- 4.1.4 模型假设40-41
- 4.2 模型因果关系图的建立及分析41-44
- 4.2.1 效益竞争力子系统因果图41-42
- 4.2.2 规模竞争力子系统因果图42-44
- 4.2.3 市场竞争力子系统因果关系图44
- 4.3 河南省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系统因果图44-46
- 4.4 模型流图的建立46
- 4.5 参数估计46-47
- 4.6 系统动力学方程47-49
- 4.7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49-51
- 4.7.1 结构检验49
- 4.7.2 运行检验49-51
-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与分析51-59
- 5.1 系统仿真分析51-53
- 5.1.1 市场系统仿真分析51-52
- 5.1.2 经济效益系统仿真分析52-53
- 5.1.3 规模系统仿真分析53
- 5.2 模型敏感性分析53-57
- 5.2.1 分析调整财政支持状态下规模效应竞争力的变化54-55
- 5.2.2 分析调整销售额后效益竞争力的变化55-56
- 5.2.3 分析调整产品研发后市场竞争力的变化56-57
- 5.3 对策与建议57-59
- 6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研究结论59
- 6.2 研究展望59-61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63
- 致谢63-65
- 参考文献65-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一)[J];国外自动化;1985年06期
2 唐炯;第十届国际爆炸与反应系统动力学会议[J];爆炸与冲击;1986年03期
3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二)[J];国外自动化;1986年01期
4 沈金荣;;“系统动力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初探[J];太原机械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第十五届国际系统动力学会议在上海召开[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6 ;一本新型教材《系统动力学》[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2年05期
7 吴贻名,张礼兵,万飚;系统动力学在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钟永光;钱颖;于庆东;杜文泉;;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五)[J];国外自动化;1986年04期
10 ;简讯[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延拓[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徐鉴;;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贾英宏;;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5 甄富允;杜国志;;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刘宇熹;杨波;;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徐向阳;石刚;;系统动力学在汽车市场预测中的运用和研究[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四)[C];2007年
8 贾仁安;涂国平;陆伟锋;管春;;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功能[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黄贤凤;王建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10 贾伟强;;系统动力学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5:现代社会危机管理与风险决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施教 本报记者 钱红艳;系统思考,给学生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眼光[N];南京日报;2010年
2 徐传德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系统思考创新应用进课堂[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丁志军;思考层次的进化与思维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管股权激励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李济;可换系统动力学与格点系统的扩散轨道[D];南京大学;2012年
4 贾启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协同策略建模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于游洋;基于复杂网络的博弈系统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宋喜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桥;基于碳标签体系的政府行为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赵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线路提速改造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马鞍山市钢铁产业政策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晨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光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汤彦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玉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某省TCL电器销售公司物流成本仿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7 匡川;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8 廖静云;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9 罗家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郑州市私家车需求仿真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10 温艳好;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09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0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