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汽车论文 >

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3:26

  本文关键词: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磷酸铁锂电池组 强制风冷散热 最高温度 温差 结构优化


【摘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对解决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三大核心技术之一,磷酸铁锂电池因其能量密度大、充放电电压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电池本身制造误差和使用误差易造成电池组各单体电池生热不同,使得电池组温度过高或温差过大;同时温度问题反过来造成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及充放电状态的差异性加剧,甚至可能造成电池组热失控或爆炸现象。因此,基于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温差两大目标进行电池组热管理系统设计对提高电池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强制风冷散热系统因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操作控制等优点在电池热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实验与CFD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效果进行研究。首先搭建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和电池组的充放电实验平台,对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电池的电压特性和温度特性进行分析;之后以磷酸铁锂电池的生热机理和电池组实验数据为基础建立电池组风冷散热结构的三维仿真模型,进行2C放电倍率下电池组风冷散热效果的仿真分析。电池组表面温度、温差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吻合度,验证了CFD仿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后以空气进风角度、空气出风角度和电池间间距的布置形式为设计变量,通过单因素变量分析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强制风冷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极差分析得出了各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结构优化模型的散热效果较初始模型得到了较大改善。方差分析从误差项的角度对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考察,为风冷散热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最后在结构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空气循环流动的风冷散热装置。从空气流动循环周期和周期间隙两个角度对空气循环流动的风冷散热策略进行了研究,电池组各单体电池温差降低,各单体电池温度一致性得到改善。综上所述,优化后强制风冷散热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磷酸铁锂电池组的散热要求,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磷酸铁锂电池组 强制风冷散热 最高温度 温差 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69.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3
  • 1.2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其热安全性13-16
  • 1.2.1 磷酸铁锂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13-15
  • 1.2.2 磷酸铁锂电池生热机理15
  • 1.2.3 磷酸铁锂电池热安全性15-16
  • 1.3 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路线与内容19-22
  • 第二章 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特性实验与一致性成组实验22-36
  • 2.1 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充放电实验平台搭建22-25
  • 2.2 充放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电压特性25-28
  • 2.2.1 充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电压变化曲线25-26
  • 2.2.2 放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电压变化曲线26-28
  • 2.3 充放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温升特性28-31
  • 2.3.2 充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温度变化曲线29
  • 2.3.3 放电工况下磷酸铁锂单体电池温度变化曲线29-31
  • 2.4 磷酸铁锂电池成组一致性实验31-34
  • 2.4.1 磷酸铁锂电池成组一致性实验平台搭建31-32
  • 2.4.2 动态电压选配法32-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实验与数值模拟36-53
  • 3.1 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平台的搭建36-38
  • 3.2 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组自然散热与强制风冷散热38-42
  • 3.3 磷酸铁锂电池组计算模型的建立42-49
  • 3.3.1 磷酸铁锂电池组散热过程基本原理42-43
  • 3.3.2 电池组几何模型与网格模型建立43-44
  • 3.3.3 热物性参数确定44-46
  • 3.3.4 CFD仿真模型设置46-49
  • 3.4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49-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结构的优化设计53-70
  • 4.1 单因素变量仿真分析53-61
  • 4.1.2 进风角度的影响54-57
  • 4.1.3 出风角度的影响57-59
  • 4.1.4 电池间间距布置形式的影响59-61
  • 4.2 多因素变量仿真分析61-68
  • 4.2.1 正交试验设计62
  • 4.2.2 极差分析法62-65
  • 4.2.3 方差分析法65-68
  • 4.3 本章小结68-70
  • 第五章 空气循环流动风冷散热策略的研究70-77
  • 5.1 空气循环流动控制策略70-71
  • 5.2 循环周期71-74
  • 5.3 周期间隙74-75
  • 5.4 本章小结75-77
  • 总结与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87
  • 附件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磷酸铁锂电池在当今电池大战中独领风骚[J];汽车零部件;2011年04期

2 衣斌;李新鹏;马强;高磊;;磷酸铁锂电池在通信行业的应用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2年04期

3 徐小明;;磷酸铁锂电池在纯电动汽车推广中的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2年09期

4 宋丹;杨肃博;刘姣姣;安贝贝;刘兰玉;;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浅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3年04期

5 马贵龙;孙延先;乔峰华;;磷酸铁锂电池的新发展[J];中国自行车;2008年11期

6 谢晓华;张建;李佳;刘浩涵;夏保佳;;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孙庆;孙克宁;代云飞;周寿斌;;充电限制电压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影响[J];中国自行车;2010年11期

8 石伟宏;武亚波;;磷酸铁锂电池在移动基站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10年12期

9 马猛;;海霸磷酸铁锂电池在移动基站的应用[J];通信世界;2010年45期

10 雷毅;;磷酸铁锂电池在通信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J];电信技术;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晓华;张建;李佳;刘浩涵;夏保佳;;磷酸铁锂电池低温性能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康彩云;张乐;张方建;张瑜;;磷酸铁锂电池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志华;唐志雄;;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的节能减排应用[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淑芝;曾心茁;刘可迅;王峰;;绿色环保电池的心脏——磷酸铁锂电池专利世界申请状况及分析[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秋华;;磷酸铁锂电池包的热管理优化分析[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户龙辉;李欣然;尹丽;胡京;胡臻;吕超贤;;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建模及其并网研究[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倪昀炜;;简述磷酸铁锂电池在通信电源系统中的应用优势[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志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组充电管理电路的设计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吕明海;晏玮;;浅谈铁锂电池基站节能减排应用思路[A];2012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娄世菊;李晨;;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第十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立冬;动力新秀——磷酸铁锂电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2 SSIPEX-Agilent汽车电子测试 联合实验室 唐立 王萍萍 中科院上海信息技术与微系统研究所 方娜;磷酸铁锂电池专利争夺激烈 国内企业应加快布局[N];中国电子报;2009年

3 ;邹城与香港洪桥公司磷酸铁锂电池项目签约[N];济宁日报;2010年

4 记者 祁安;实联在淮投资磷酸铁锂电池项目[N];淮安日报;2012年

5 ;陈卫:我们自己齐心合力就能把混合动力做好。[N];机电商报;2009年

6 记者刘其丕;天津力神磷酸铁锂电池首次实现批量出口[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7 美国专利律师 蔡茫茫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 供稿;磷酸铁锂电池及其专利之争[N];科技日报;2010年

8 丛林;我磷酸铁锂电池打破国外壁垒[N];中国化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贾晓涛;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等待电动汽车[N];通信产业报;2011年

10 CNE记者 赵坤;磷酸铁锂电池将逐步进入通信行业[N];中国电力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哲;纯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朱政;磷酸铁锂电池荷电状态估计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宫泰;磷酸铁锂电池组SOC估计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欧阳家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均衡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翔;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在航标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宁倩慧;基于改进Thevenin模型的磷酸铁锂电池SOC预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5 王乃鑫;风光储系统磷酸铁锂电池SOC预估方法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镇国;分段配组法在磷酸铁锂电池上的应用研究[D];厦门理工学院;2016年

7 吕航;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组均衡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葛子敬;电动汽车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蒋海峰;磷酸铁锂电池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10 谭俐;磷酸铁锂电池中各关键材料间的相互作用与机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9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939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