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智适应”理论与实践——第三届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教育国际大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0-10-26 14:36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自适应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教育大会(AIAED 2019)报告、小组讨论及相关文献,从教育和学习理论、智能技术、学习工程和应用实践四方面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提炼出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五项重要趋势:1)以人为本;2)跨学科研究;3)共同的理论研究框架;4)实证主义研究导向;5)科技企业的研究新势力。本文对自适应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启迪,对把握教育技术研究发展前景也有所帮助。
【部分图文】:

掌握概念,学习者,程度


习、强化学习、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兴未艾,网络分析正在成为下一个热点。(一)深度学习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再次崛起的突破性技术,深度学习通过多隐层结构模型和海量训练数据自动学习特征表征,实现分类或预测准确性的极大提升。教育领域引入深度学习技术必然成为自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时代选择。图2学习者掌握概念程度的动态谱系1.知识追踪学习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知识追踪(KnowledgeTracing,简称KT)根据学习者的表现推断学习者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学习科学不确定性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知识追踪模型(DeepKnowledgeTracing,简称DKT)正成为焦点,它超越了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贝叶斯知识追踪(BayesianKnowledgeTracing,简称BKT)存在的诊断结果离散性等问题(掌握与否的二值状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刘淇博士建立的具有注意力机制的“EERNNA+EKTA”框架,实现学习者及练习题目的表征,可动态追踪学习状态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该框架预测学业表现比其他模型更有优势,而且对冷启动也有准确和稳定的结果(Suetal.,2018)。此外,该方法还能刻画学习者概念掌握程度逐渐变化的过程(见图2)。得益于上述技术的支撑,人们可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知识追踪、认知导航和学习路径推荐等算法,构建认知结构增强的自适应学习框架(Cog-nitiveStructureEnhancedframeworkforAdaptiveLearning,简称CSEAL),保持学习路径与知识结构动态的内在逻辑一致性(Liuetal.,2019)。2.自然语言处理对人类教师而言,评估学生的论点是一大困难,有些教师甚至避免给学生布置此类作业。对此,美国?

框架图,交流分析,小组


、信息技术研究科学家王宁(Wangetal.,2018)利用新颖的角色动画技术RACAS(RapidAvatarCap-tureandSimulation)创建共享人类学习者外貌的虚拟代理。它通过招募人类被试并实时生成其分享相貌的虚拟听众(见图5),发现与数字分身的相似性既没有显著影响人类学习者对领域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影响他们教授虚拟代理的动机或自身的自我效能。后续分析发现,当学习者对知识充满信心时,他们希望代理人看起来像自己。同时,与虚拟代理共有的外表越多,学习者对代理的教学未来越有信心。图3小组交流分析评价框架图4小组交流分析计算框架图5RACAS捕获的虚拟听众三、学习工程学习工程的概念提出较早(Dym,1999),但教育技术学术界及工业界也只是近年才开始重视。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埃文·巴尔认为,学习工程(LearningEngineering)将成为新兴职业,并在自适应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Barr&Robson,2019)。美国堪萨斯大学教师发展与辅导中心主任苏姗·茨瓦格(SusanZvacek)教授提出,在可预测的未来,构造自适应预警系统甄别处于边缘挣扎的学习者,为其提供恰当的学习建议,是研究的关键。这可将学习效能作为研究基础并提供资源支持,以实现自适应学习工程的规模化扩展。(一)数据基础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或适应性教育要么显得无足轻重,要么过于复杂拘谨,这种现状不仅会错失良机,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访问助理教授查尔斯·兰(CharlesLang)及其团队认为,当前重点是探索一条中间路线,以便在可用性与灵活性之间求得权衡。该团队用伪代码生成问题空间、训练数据及结果。实际应用中,人工

框架图,交流分析,小组,框架


?Wangetal.,2018)利用新颖的角色动画技术RACAS(RapidAvatarCap-tureandSimulation)创建共享人类学习者外貌的虚拟代理。它通过招募人类被试并实时生成其分享相貌的虚拟听众(见图5),发现与数字分身的相似性既没有显著影响人类学习者对领域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影响他们教授虚拟代理的动机或自身的自我效能。后续分析发现,当学习者对知识充满信心时,他们希望代理人看起来像自己。同时,与虚拟代理共有的外表越多,学习者对代理的教学未来越有信心。图3小组交流分析评价框架图4小组交流分析计算框架图5RACAS捕获的虚拟听众三、学习工程学习工程的概念提出较早(Dym,1999),但教育技术学术界及工业界也只是近年才开始重视。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席埃文·巴尔认为,学习工程(LearningEngineering)将成为新兴职业,并在自适应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Barr&Robson,2019)。美国堪萨斯大学教师发展与辅导中心主任苏姗·茨瓦格(SusanZvacek)教授提出,在可预测的未来,构造自适应预警系统甄别处于边缘挣扎的学习者,为其提供恰当的学习建议,是研究的关键。这可将学习效能作为研究基础并提供资源支持,以实现自适应学习工程的规模化扩展。(一)数据基础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或适应性教育要么显得无足轻重,要么过于复杂拘谨,这种现状不仅会错失良机,甚至可能起反作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访问助理教授查尔斯·兰(CharlesLang)及其团队认为,当前重点是探索一条中间路线,以便在可用性与灵活性之间求得权衡。该团队用伪代码生成问题空间、训练数据及结果。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可协助教师脚本记录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1期

2 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6期

3 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建增;黎莉;毛燕娜;邢方敏;;基于大数据和形成性评价理论的课后即时评学评教系统研发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年03期

2 郝喆;朱祎;杜娟;蔡慧霞;和莉;;中外学习分析文献对比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年22期

3 解武杰;董文瀚;朱家海;孙秀霞;;大数据背景下的任职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年24期

4 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12期

5 曹旺;徐晓东;何少岳;;O2O模式自适应教育测试系统的实践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6 王海燕;张向梨;;分层教学导向下的翻转课堂设计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24期

7 胡月;王以宁;徐鹏;张海;;互联网时代教育类APP开发——美国《教育技术开发人员指南》手册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12期

8 王慧君;王海丽;;多模态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9 张铭凯;;微时代教育学术传播的特征、挑战与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31期

10 曹银忠;邹琴;;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学习者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1期

2 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0期

3 李凤英;齐宇歆;薛庆水;;大数据视域下的虚拟学习社区安全研究——基于门限代理签名的协同学习系统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

4 钱冬明;管珏琪;祝智庭;;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分析框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5 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5期

6 Johnson,L.;AdamsBecker,S.;Cummins,M.;Estrada,V.;Freeman,A.;Ludgate,H.;张铁道;殷丙山;殷蕾;白晓晶;;国际教育信息化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8 关中客;;包子书包:给家长的10个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0期

9 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0期

10 李艳燕;马韶茜;黄荣怀;;学习分析技术:服务学习过程设计和优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凯;王韶;隆舟;王涛;;“智适应”理论与实践——第三届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教育国际大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9年05期

2 沈洪艳;张国福;陆爽;杨海龙;张舒惠;刘永胜;;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现状与趋势——新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冲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8期

3 宁佳;张海;杨絮;;美国人工智能助教应用案例及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年Z4期

4 郑立平;;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人学习的教育应用与创新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9年13期

5 周晓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课堂[J];智库时代;2018年33期

6 程介明;;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J];上海教育;2019年25期

7 张立山;;“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J];人工智能;2019年03期

8 浦慧忠;;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创新与探索[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8年06期

9 汪瑞林;;人工智能时代需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8年06期

10 汪瑞林;;猜想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模样[J];教育家;2018年2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怡雨;人工智能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7年

2 黄海;基于人工智能的考试系统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孙键;面向课堂协作学习的分组专家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冬梅;基于人工智能的幼儿地震安全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凤翔;多媒体物理教学可视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6 张雅娴;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编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57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