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感官的主体性——感观人类学视角的思考
【文章目录】:
引子:感官的人工智能时代
一、AI感官的本体论和主体意识
二、AI感官的主体暴力与感官标准化
三、AI感官的“去文化”本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连海;;感官民族志:理论、实践与表征[J];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2 张小军;木合塔尔·阿皮孜;;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J];民族研究;2014年04期
3 周昌乐;刘江伟;;机器能否拥有意识——机器意识研究及其意向性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洁琼;;地方、身体与饮食——以闽西上杭九洲客家山地村落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2 马丹丹;王晟阳;;中国人类学从田野回访中复兴(1984-2003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张寅生;;生命或机器意识的数学模型[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朱炳祥;刘海涛;;“三重叙事”的“主体民族志”微型实验——一个白族人宗教信仰的“裸呈”及其解读和反思[J];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小军;;人类学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视野中的文化与社会[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塔诺·帕尔多;朱利亚娜·B.普拉托;沃尔夫冈·卡尔滕巴赫尔;贺慧玲;;都市人类学的定位[J];第欧根尼;2017年01期
2 王艳;王帅;;从多学科参与到人类学“一枝独秀”:“中国身体”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年06期
3 卜玉梅;;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4 蒋俊;;非洲人类学:演进、实践与启示[J];西亚非洲;2010年03期
5 彭兆荣;新时期人类学发展走向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李富强;;当代英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7 彭兆荣;;农业人类学关键词提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01期
8 李荣荣;;伦理探究:道德人类学的反思[J];社会学评论;2017年05期
9 马克·阿贝莱斯;黄缇萦;;人类学的新视野[J];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10 莲子;;《东欧人类学评论》[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小琴;论人类学田野的影视表达[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杨洪远;资源开发嵌入下的蒙汉杂居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3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綦晓光;跨国公司的组织文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陈石;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组织制度变迁过程与机制[D];南开大学;2013年
7 张明;藏地人类学纪录片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章伟;失去农民的村庄:夏村叙事(1976-2006)[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勇;技术的人类学审视[D];东北大学;2012年
10 李金花;士人与土司[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祥;长跑和马拉松风靡中国城市的人类学探析[D];南京大学;2017年
2 谢晓锐;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3 张猷猷;不可穷尽的人类学知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胤斌;涂尔干人类学思想探析[D];安徽大学;2012年
5 刘妙;美国公共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高仁渊;虚拟与现实之间——网络文化的人类学新议[D];安徽大学;2010年
7 刘宇;蹲点:以湘西老村为例的人类学考察[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杨孟凡;空间与记忆—长沙潮宗街的人类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9 江腾飞;福建华安绵治村传统童玩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哲;人类学视角下的广告“二次消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4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7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