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J905
【部分图文】:
中的“玛丽亚”到《终结者》中的“T-800”,经典的科幻电影塑造了一个个惊世骇俗的人工智能形象。身体作为一个符号标本,是一个多重文化语义的载体就如东海大学教授黄金麟所言:“身体时而变成权利的客体,时而变成情感与伦常的载体,有时则变成意志与行动的主体。”①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身份不断的被质疑和替换,观众对于人工智能形象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外形的建构——硬朗、性感、强壮、时尚等,这些形象是创作者对于自然身体最佳的想象。本章依据所选的 50 个经典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从其“身体成分”、“功能定位”“性别预设”三个方面对人工智能形象进行归类分析,解构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神秘面纱。第一节 人工智能形象的身体成分笔者以“身体成分构造”来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形象在外观上的呈现进行整理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美国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形象研究如图 1 所示,在以上 50 个人工智能形象中,大银幕上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形身体成分构造种类丰富多样,“全金属非人型”、“全金属人型”占据比例高,其次是“超级电脑/计算机程序”、 “机械人类” 以及“金属骨骼覆盖皮”、“类人肉身”的机器人形象虽然占据的不多,但是此类通过 CG 技术创的形象已经成为未来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主要趋势之一。为探索人工智能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更深的设定规律,在此笔者把“身体成分建构”进行细化的历史脉络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演上来看,其又几乎完全建立在真人演员的表演基础上,完的人工智能角色塑造。在数字技术几乎统治电影创作大部分工种智能角色的表演设计以及如何与真人演员之间配合共存,的确是影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问题。但是无可置疑的是,真人演员的远是电影艺术极其宝贵的精髓。即使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以纯数,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的参与。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发生在们需要及早思考应对。第二节 人工智能形象的功能定位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形象之所以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因为其反美取向和社会风貌。任何类型的机器人都是人类按照自己想象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想象力的展现。本节从功能定本中的人工智能形象进行细分探究,以审视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姝杰;;解析国产科幻电影叙事风格的突破[J];电影文学;2019年08期
2 黄鸣奋;;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到来了吗?[J];民主与科学;2019年02期
3 王献;张慧瑜;;谈当下“中国科幻电影”创作的开放性[J];长江文艺评论;2019年03期
4 ;关于“智慧城市”的十个问题[J];大众科学;2019年04期
5 张凤琳;;科幻电影中符号化空间与主体性的消解[J];当代电影;2018年12期
6 万益杰;;经典科幻电影的叙事时空辨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年01期
7 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中的哲学危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8 黄璐;;科幻电影中的体育元素:功能与呈现[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9 刘永亮;;后人类语境下科幻电影美学的三个批判维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10 朱婷婷;;后现代科幻电影的空间审美诠释[J];电影评介;2018年2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潭潭;美国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郑照楠;技术哲学视野下科幻电影的人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余江萍;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类型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刘琴;反乌托邦科幻电影中的反抗者形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薛寒斐;论科幻电影中的多重时空叙事[D];南京艺术学院;2018年
6 余怡;文化混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和华语奇幻电影[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7 郑景锋;浅谈科幻影片中机器人角色的设计[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杜茹婷;多元视域下科幻电影的基因特性和情感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9 吴双;好莱坞科幻电影量子叙事与文化批判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10 闫禹萌;科幻电影中人机关系认知的两极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79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7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