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AI论文 >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存在

发布时间:2021-01-30 05:09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因此,高等教育要提早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对于慢变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明显,但教育仍要做好随时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对于结合区而言,教育大有所为,关键在于让未来劳动者具备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能力;对于危险区而言,高等教育依然能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文章来源】:江苏高教.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存在


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与渗透程度

人工智能,替代效应,效应


借用此两种途径,可以就人工智能对四个区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做出以下解释: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能否实现人机共舞(如图2)。具体而言: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既然人工智能极大地解放了人类传统的结构化、规则明显、程序化的体力和脑力类劳动,这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机器大生产解放传统体力劳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做更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创意性的高技能型工作提供了现实条件。于是,这种变化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技术世界(高智能化的技术世界)中的高等教育该如何有效应对。对于教育而言,科技越是发达,人性的魅力越要绽放。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力和学习力,此三种能力将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决定着你未来就业岗位的薪水高低和职业地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J]. 岳昌君,张沛康,林涵倩.  中国人口科学. 2019(02)
[2]人工智能与出版融合发展:内在机理、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 张海生,吴朝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03)
[3]就业失重和社会撕裂:西方人工智能发展的超人文化及其批判[J]. 高奇琦.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2)
[4]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顾明远先生专访[J]. 顾明远,蔡宗模,张海生.  重庆高教研究. 2019(02)
[5]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 吕荣杰,郝力晓.  工业技术经济. 2018(12)
[6]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 潘文轩.  湖湘论坛. 2018(04)
[7]多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主要影响[J]. 李修全.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8(05)
[8]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变革:机遇和挑战[J]. 朱敏,纪雯雯,高春雷,孟大虎.  教育经济评论. 2018(02)
[9]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 潘懋元.  高等教育研究. 1988(03)



本文编号:3008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008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