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青的诗风转换
发布时间:2021-02-11 05:03
本文以艾青的诗歌风格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思想主题、审美形态、诗歌体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及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艾青诗风经历了以下三次转换:第一次发生在40年代初(尤其指延安时期)。在思想主题方面,诗人从着力于对都市乡村经验的抒写转变为对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在审美形态上,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和诗歌意象美的弱化是这一时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而诗歌体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上。这些转换与新诗受众的改变对其创作思路的影响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有关。第二次发生在50年代初。在思想主题上,这种改变表现在诗人对建国后新生活平庸的歌颂中;在审美形态上,则体现为从忧郁到欢快,从抒情的到写实的改变;而在诗歌体式上,则体现为节奏从自由到匀齐的改变和韵脚的广泛使用。这些转换与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体验和民歌对他的影响有关。第三次发生在新时期以来。在思想主题上,这种转变表现为诗人面对宏观事物的抒情以及归来之后的探寻与反思。在审美形态上,则体现为“朴素之风”的确立和“思”之品格的提升。这些转换与当时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人家国意识的变化有关。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研究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诗风的第一次转换:40年代初至延安时期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1、转换前:怀念与回忆结构下的都市乡村经验
2、转换后:对战时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
二、审美形态
1、诗歌意象美的弱化
2、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
三、诗歌体式
1、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化
2、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受众改变与诗人创作思路的调整
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 诗风的第二次转换:50年代初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二、审美形态
1、从抒情的到写实的
2、从忧郁的到欢快的
三、诗歌体式
1、节奏(音节):从自由到匀齐
2、押韵:韵脚的出现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时代情绪下的个人体验
二、民间歌谣的影响
第三章 诗风的第三次转换:新时期以来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1、“归来”后的探寻与反思
2、面对宏观对象的抒情
二、审美形态
1、“朴素”之风的确立:大味至淡
2、“思”之品格的提升:依托具象展开的哲思抒发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的哲理化
二、家国意识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J].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艾青佚诗及发现过程述忆[J]. 孙玉石.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0(01)
[3]延安时期艾青的文人心态[J]. 张立群. 粤海风. 2010(02)
[4]内在律: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J]. 吕家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5]“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J]. 王泽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
[6]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 王泽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7]论欧化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J]. 徐鹏绪,周逢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4)
[8]汉语的音乐性潜质及其在现代文学语言中的失落[J]. 泓峻.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3)
[9]艾青诗歌的散文美及语言特色[J]. 雷丽平. 汉字文化. 2005(02)
[10]艾青自由诗的建行[J]. 乔琦,邓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博士论文
[1]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 申欣欣.复旦大学 2010
[2]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 陈亮.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 朱恒.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D]. 遆敏.浙江师范大学 2010
[2]艾青诗歌创作和理论关系的研究[D]. 董俊民.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论艾青的诗歌创作[D]. 张继红.西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857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研究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诗风的第一次转换:40年代初至延安时期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1、转换前:怀念与回忆结构下的都市乡村经验
2、转换后:对战时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
二、审美形态
1、诗歌意象美的弱化
2、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
三、诗歌体式
1、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化
2、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受众改变与诗人创作思路的调整
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 诗风的第二次转换:50年代初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二、审美形态
1、从抒情的到写实的
2、从忧郁的到欢快的
三、诗歌体式
1、节奏(音节):从自由到匀齐
2、押韵:韵脚的出现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时代情绪下的个人体验
二、民间歌谣的影响
第三章 诗风的第三次转换:新时期以来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一、思想主题
1、“归来”后的探寻与反思
2、面对宏观对象的抒情
二、审美形态
1、“朴素”之风的确立:大味至淡
2、“思”之品格的提升:依托具象展开的哲思抒发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一、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的哲理化
二、家国意识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J].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2]艾青佚诗及发现过程述忆[J]. 孙玉石.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0(01)
[3]延安时期艾青的文人心态[J]. 张立群. 粤海风. 2010(02)
[4]内在律:新诗艺术成就的核心[J]. 吕家乡.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5]“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J]. 王泽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
[6]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 王泽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7]论欧化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确立[J]. 徐鹏绪,周逢琴.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4)
[8]汉语的音乐性潜质及其在现代文学语言中的失落[J]. 泓峻.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6(03)
[9]艾青诗歌的散文美及语言特色[J]. 雷丽平. 汉字文化. 2005(02)
[10]艾青自由诗的建行[J]. 乔琦,邓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博士论文
[1]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 申欣欣.复旦大学 2010
[2]新诗“口语”问题研究[D]. 陈亮.首都师范大学 2009
[3]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D]. 朱恒.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D]. 遆敏.浙江师范大学 2010
[2]艾青诗歌创作和理论关系的研究[D]. 董俊民.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论艾青的诗歌创作[D]. 张继红.西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28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02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