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网络安全的刑法保护——基于网络犯罪AI化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2-18 02:54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网络安全面临人工智能化入侵,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化成为了科技发展的产物,这必将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财产权、隐私权的保障构成威胁。特别是网络犯罪的衍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这就导致网络犯罪的方法产生了质变,扩大了网络犯的罪危害性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对我国传统刑事法律的入罪规则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存在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主犯特征被弱化、帮助行为的正犯责任界定不清、片面共犯的适用范围狭窄的缺陷。为此,在人工智能与网络犯罪深度融合的今天,针对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化的衍生趋势,亟待调整治理网络犯罪刑事策略的着力点,通过国内实体法与法律解释的横向对接,司法解释与立法修正的梯度制衡,调整评价网络犯罪的刑法边界,以此改变当前治理网络犯罪入罪门槛高、刑罚权发动晚的现状。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J]. 于志刚. 中国法学. 2016(02)
[2]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J].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2016(02)
[3]谈《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 胡云腾. 中国审判. 2015(20)
[4]网络犯罪的代际演变与刑事立法、理论之回应[J]. 于志刚. 青海社会科学. 2014(02)
本文编号:3038929
【文章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J]. 于志刚. 中国法学. 2016(02)
[2]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J].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2016(02)
[3]谈《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 胡云腾. 中国审判. 2015(20)
[4]网络犯罪的代际演变与刑事立法、理论之回应[J]. 于志刚. 青海社会科学. 2014(02)
本文编号:3038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038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