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1 20:52
人工智能在经历了多次起伏之后,近几年又迎来新一轮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目标将更强调高阶思维、价值观、信息素养、社会交互等素养,并且将呈现出新的教学形态,包括教学理念迈向全纳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基于人机协同的精准教学、师生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教学内容由标准化转向定制化、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满足教学形态的新需求,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除了应具备研究者们指出的灵活性、人性化、开放性、智能性等特征之外,还将凸显包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协同性。体现上述特征的学习空间可以从空间规划、物理环境与服务、陈设、智能技术的整合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实现。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8,3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分析框架
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一) 教育目标
(二) 教学形态
1. 教学理念:迈向全纳教育
2. 教学方式:基于人机协同的精准教学
3. 师生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
4. 教学内容:由标准化转向定制化
5. 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特征
(一) 包容性
(二) 层次性
(三) 多样性
(四) 协同性
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设计
(一) 空间规划
(二) 物理环境与服务
(三) 陈设
(四) 智能技术的整合
1. 课前环节
2. 课中环节
3. 课后环节
六、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畅想[J]. 王竹立. 今日教育. 2017(09)
[2]“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 朱永新,徐子望,鲁白,褚君浩,蒲戈光,邹昊,吴晓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3]人工智能走向2.0[J]. 潘云鹤. Engineering. 2016(04)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1)
[5]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 谭维智. 教育研究. 2016(02)
[6]论空间范式的变迁: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J]. 许亚锋,陈卫东,李锦昌.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
[7]从教学模式、教学课型到教学形态——新常态背景下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 蒋洪兴. 江苏教育. 2015(31)
[8]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 高云,方志刚,樊增广.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08)
[9]创设高质量混龄教育环境的实践探索[J]. 王燕兰,张司仪,张春美. 上海教育科研. 2015(07)
[10]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 许亚锋,塔卫刚,张际平.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02)
博士论文
[1]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践[D]. 许亚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44901
【文章来源】:远程教育杂志. 2018,36(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分析框架
三、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一) 教育目标
(二) 教学形态
1. 教学理念:迈向全纳教育
2. 教学方式:基于人机协同的精准教学
3. 师生关系:趋向平等与合作
4. 教学内容:由标准化转向定制化
5. 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特征
(一) 包容性
(二) 层次性
(三) 多样性
(四) 协同性
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设计
(一) 空间规划
(二) 物理环境与服务
(三) 陈设
(四) 智能技术的整合
1. 课前环节
2. 课中环节
3. 课后环节
六、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畅想[J]. 王竹立. 今日教育. 2017(09)
[2]“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笔谈(上)[J]. 朱永新,徐子望,鲁白,褚君浩,蒲戈光,邹昊,吴晓如.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4)
[3]人工智能走向2.0[J]. 潘云鹤. Engineering. 2016(04)
[4]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16(01)
[5]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 谭维智. 教育研究. 2016(02)
[6]论空间范式的变迁:从教学空间到学习空间[J]. 许亚锋,陈卫东,李锦昌.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
[7]从教学模式、教学课型到教学形态——新常态背景下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 蒋洪兴. 江苏教育. 2015(31)
[8]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 高云,方志刚,樊增广.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08)
[9]创设高质量混龄教育环境的实践探索[J]. 王燕兰,张司仪,张春美. 上海教育科研. 2015(07)
[10]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 许亚锋,塔卫刚,张际平.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02)
博士论文
[1]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践[D]. 许亚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044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04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