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创作和理论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4 12:40
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诗人。“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完成了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到新时期以后,艾青和年青诗人在创作和观念上差异颇大,他的诗受到攻击和冷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歌的时效性、政治性以及被认为四十年代后诗越写越差。从整体上研究艾青的创作和理论的相互影响,分析其创作得失的研究还极少。本文将以艾青的诗为基础,把他的创作和他的理论相互对照,尝试探讨这个问题。第一章,分析艾青思想的发展。艾青的诗从浪漫向现实主义的转化。他诗中的现实大多不是真正的现实,而是一种理想化、浪漫化的现实。艾青从骨子里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抛弃浪漫转向现实主义,时效性、政治性,主观性对其诗有利也有弊。第二章,艾青的诗关注大众,代大众呼喊;他的诗面向大众,容易为大众接受。艾青反对诗歌只是表现自我,反对“诗的贵族化”,主张为大众写诗。他的诗很少是指他自己的,基本上是借诗中的“我”来传达大...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思想的发展、诗的时效性、政治性、主观性
第一节 思想发展变化
1、最初的理想
2、监狱生活的影响
3、短暂的困惑期
4、诗风向现实主义转化
5、抗日救亡
6、找到光明
第二节 时效性、政治、主观性对诗的影响
1、政治对诗歌的影响
2、四十年代后诗风的蜕变
3、主观性对诗歌的影响
第二章 诗与大众化
第一节 关注大众,代大众呼喊
1、关注大众,代大众呼喊
2、反对诗贵族化,单一表现自我
第二节 诗的大众化
1、诗要让人懂
2、尝试大众化形式
第三章 诗与形象化
第一节 形象化的运用
1、赋予物体以人特征
2、以历史故事抒情
3、用想象的人物表情感
4、借用物体的象征意义
5、借描绘景地抒发情感
6、描绘现实人物
第二节 形象化对诗的影响
1、形象的明确度与蕴藉
2、形象化与感情浮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艾青诗歌创世象征历程——论象征主义对艾青诗歌的影响[J]. 范兰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 王泽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艾青的诗歌美学体系浅探[J]. 杨旭丽.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S1)
[4]论艾青的诗学观念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J]. 丁茂华,郭文元.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
[5]论艾青诗的忧郁美及文化成因[J]. 汪亚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6]论艾青的诗学观念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J]. 郭文元.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9)
[7]饱经忧患后的深沉歌唱——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艺术[J]. 来华强.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做时代的忠实代言人——论艾青诗歌处理自我与时代关系的独特方式[J]. 王勇. 语文学刊. 2005(05)
[9]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与主题探析[J]. 李岩. 语文学刊. 2003(06)
[10]艾青诗歌美学思想初探[J].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118048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思想的发展、诗的时效性、政治性、主观性
第一节 思想发展变化
1、最初的理想
2、监狱生活的影响
3、短暂的困惑期
4、诗风向现实主义转化
5、抗日救亡
6、找到光明
第二节 时效性、政治、主观性对诗的影响
1、政治对诗歌的影响
2、四十年代后诗风的蜕变
3、主观性对诗歌的影响
第二章 诗与大众化
第一节 关注大众,代大众呼喊
1、关注大众,代大众呼喊
2、反对诗贵族化,单一表现自我
第二节 诗的大众化
1、诗要让人懂
2、尝试大众化形式
第三章 诗与形象化
第一节 形象化的运用
1、赋予物体以人特征
2、以历史故事抒情
3、用想象的人物表情感
4、借用物体的象征意义
5、借描绘景地抒发情感
6、描绘现实人物
第二节 形象化对诗的影响
1、形象的明确度与蕴藉
2、形象化与感情浮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艾青诗歌创世象征历程——论象征主义对艾青诗歌的影响[J]. 范兰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走向融合与开放:艾青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J]. 王泽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3]艾青的诗歌美学体系浅探[J]. 杨旭丽.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6(S1)
[4]论艾青的诗学观念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J]. 丁茂华,郭文元.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2)
[5]论艾青诗的忧郁美及文化成因[J]. 汪亚明.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6]论艾青的诗学观念及其与大众化的关系[J]. 郭文元.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9)
[7]饱经忧患后的深沉歌唱——论艾青复出后的诗歌艺术[J]. 来华强.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做时代的忠实代言人——论艾青诗歌处理自我与时代关系的独特方式[J]. 王勇. 语文学刊. 2005(05)
[9]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与主题探析[J]. 李岩. 语文学刊. 2003(06)
[10]艾青诗歌美学思想初探[J]. 雨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118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engongzhinen/311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