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后制钢追踪连锁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31 10:14
本文关键词:铁后制钢追踪连锁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基于对芜湖新兴铸管这个钢铁企业的典型钢铁产品与质量、检验、自动判定、可控流转相关的数据和流程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做的深入的调研,研究了基于B/S和C/S相结合的架构的MIS软件的设计和实现。论文首先对流转流程做了深入调研、对自动判定的可能性做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总体设计目标,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解,对每个功能模块实现的功能,内部流程,数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数据库设计、建立,完成了各功能模块的搭建和编码、调试、运行等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质量标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炼钢调度录入管理、炼钢光谱数据管理、炼钢质检管理、轧钢编批、高线、螺纹钢室内轧钢检验管理及棒材室外检验、试样跟踪管理、低倍、高倍、气体检验管理、审核、查询、分析、统计、报表管理、工作量管理。使芜湖新兴铸管的钢铁产品的成品、半成品全流程的检验信息规范管理,做到全程自动判定和可控流转。本文重点探讨了,把众多的协议和质量标准进行组合和自动判定,其中检验项目的标准有数字、有文本。检验项目的扩展和自动判定是软件技术关键,在本系统中使用了自动判定的中间应用服务器的方式实现了集中判定。在生产线不同的地点、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设备上完成判定,同时每一批钢还需要中转,交接。自动判定,信息的中转和交接将是本系统的核心。同时针对生产现场数据采集、操作要求快速、高效;标准维护、查询要求高易用性的工厂特殊需求,系统中采用了B/S和C/S相结合的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 钢铁 检验 自动判定 连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11.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课题技术背景8-12
- 1.1.1 钢铁行业MIS系统的历史和现状9-10
- 1.1.2 芜湖新兴特钢的MIS系统的历史和现状10-12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1.3 论文安排13-16
- 第2章 环境搭建16-24
- 2.1 服务器软硬件选型和安装16
- 2.2 B/S开发环境介绍16-17
- 2.3 B/S部分开发环境和WEB服务器的安装17-20
- 2.3.1 开源的JAVA环境JDK的安装17-19
- 2.3.2 开源服务器Tomcat服务器搭建19-20
- 2.3.3 MyEclipse下本项目的导入20
- 2.4 C/S部分开发语言和工具环境介绍和安装20-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系统的流程分析与功能划分24-36
- 3.1 芜湖新兴铸管钢铁产品流程分析24
- 3.2 制钢MIS系统难点分析:24-28
- 3.2.1 钢铁产品的检验项目25-27
- 3.2.2 检验项目里的检验内容27-28
- 3.3 制钢MIS系统模块分解28-34
- 3.3.1 计划、标准维护管理模块功能28-30
- 3.3.2 炼钢调度管理模块功能30
- 3.3.3 炼钢质检管理模块功能30-31
- 3.3.4 轧钢检验站模块31-32
- 3.3.5 试样跟踪管理模块32-34
- 3.3.6 系统管理软件模块功能34
- 3.4 本章小结34-36
- 第4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6-54
- 4.1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综述36-38
- 4.2 制钢MIS系统后台数据库构建38-41
- 4.3 B/S的功能模块的实现41-44
- 4.4 B/S端的关键代码44
- 4.5 C/S端自动判定功能实现和关键代码44-45
- 4.6 客户端实现的关键功能描述45-53
- 4.6.1 炼钢化验室45-47
- 4.6.2 炼钢质检站编程实现47
- 4.6.3 轧钢质检站47-49
- 4.6.4 生产计划调度49
- 4.6.5 标准条件录入49-51
- 4.6.6 控制字段显示程序51
- 4.6.7 高倍气体等其他项目检验判定程序51-53
- 4.6.8 流转控制程序实现53
- 4.7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54-62
- 5.1 测试条件分析54
- 5.2 搭建整个系统54-55
- 5.3 系统测试方案55-56
- 5.3.1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55
- 5.3.2 系统培训和基础数据入库55
- 5.3.3 采用并行方式进行确认测试55-56
- 5.3.4 基础测试数据的获取56
- 5.4 测试过程出现的问题56-60
- 5.4.1 服务器IPv6的问题56-57
- 5.4.2 64位Sql Server数据库远程访问MDB数据库57-60
- 5.5 系统测试结果和评价60
- 5.6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62-64
- 1.主要成果62
- 2.课题所需完善之处62-64
- 参考文献64-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历67
本文编号:1121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12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