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的时代反响——地球科学新信息的获取与创新再造

发布时间:2018-04-23 15:42

  本文选题:大数据 + 信息技术 ; 参考:《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1期


【摘要】:大数据时代——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它作为人类社会信息发展的产物,以"信息风暴"为预测变革手段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并决定着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未来的格局.然而,人们尚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它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在响应.基于当今报刊业广泛发表的科研、信息、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论述,通过分析认为必须统一在一个有机的平台上进行深刻理解:1)大数据的定义与属性和对大数据的发展的理解;2)当代大数据隐含在科学与技术中的新内涵;3)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数据响应;4)大数据催促地球科学的创新再生;5)大数据转化与现代农业和大生物学;6)大数据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Abstract]:Big data era-the great change of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the product of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information storm" as the means to predict the change is changing and determining the way of human life, production and thinking. Big data has the various functions, profoundly affects the human society future pattern. However, people still need to recognize its potential response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t expositions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fields widely published by the newspaper industry toda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and attribute of big data on an organic platform) the definition and attribute of big d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2) the new connotation impli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big data) 3) Information and Web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big data's response to the "4" (big data) urging the inno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earth science (5) big data's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macrobiology (6) the issues tha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914012)资助
【分类号】:TP311.13-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尹周勋,刘宏宾,万志超,杨顶辉,张秉铭,,张慧;青藏高原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研究(上)[J];高校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吉文;;地球深部壳-幔边界的层束精细结构与物理属性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滕吉文;刘财;韩立国;阮小敏;闫雅芬;张永谦;;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介质破裂与深部物质运移的动力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邢乐林;孙文科;李辉;杨光亮;;用拉萨点大地测量资料检测青藏高原地壳的增厚[J];测绘学报;2011年01期

4 马润勇,席先武,彭建兵,赵法锁,李喜安;青藏高原递进式隆升的力学模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4期

5 滕吉文;;中国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第一批重大成果其发展导向与核心科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6 滕吉文;;中国地球深部物理学和动力学研究16大重要论点、论据与科学导向[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3期

7 滕吉文;;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数学[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1期

8 滕吉文,熊绍柏,张中杰;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S1期

9 滕吉文;白登海;杨辉;闫雅芬;张洪双;张永谦;阮小敏;;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永谦;王谦身;滕吉文;;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及其与地震分布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吉文;张洪双;孙若昧;闫雅芬;张雪梅;杨辉;田有;张永谦;阮小敏;;青藏高原腹地东西分区和界带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动力学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滕吉文;白登海;杨辉;闫雅芬;张洪双;张永谦;阮小敏;;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永谦;王谦身;滕吉文;;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均衡异常及其与地震分布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滕吉文;;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数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滕吉文;杨辉;张洪双;张雪梅;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的发生与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和动力机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张永谦;王谦身;滕吉文;;川西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及其动力学机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7 滕吉文;熊绍柏;张中杰;;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8 滕吉文;张中杰;王光杰;胡家富;张秉铭;陈云;张慧;;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动力过程和大陆碰撞-挤压的新模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滕吉文;;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第一批重大成果和对几个重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A];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C];2007年

10 滕吉文;皮娇龙;杨辉;闫雅芬;张永谦;阮小敏;胡国泽;;汶川—映秀M_s8.0地震的发震断裂带和形成的深层动力学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度(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上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薛典军;青藏高原航磁测量及雅鲁藏布江双航磁异常带的性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马润勇;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及其工程灾害效应[D];长安大学;2003年

4 胡高社;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汪兴旺;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程建武;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地层地貌序列和构造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海英;用重力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岩石圈形变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陈云雁;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军,王淑华;华丽的乐章——记《地球科学》主编王亨君教授[J];编辑学报;2001年04期

2 ;激光在地球科学中的两种应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72年09期

3 花边;一部大型科学史工具书——《地球科学年表》[J];化石;1999年03期

4 张德梅;地球科学相关文献速递[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年06期

5 ;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地球科学及地质学部分期刊前30名排序[J];古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6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征稿简则[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3年04期

7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征稿简则[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1期

8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征稿简则[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9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征稿简则[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10 ;中国地球科学及地质学期刊高被引指数前30名排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屯;;地球、地球科学与人类文明[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中伟;;地球科学文化的创新发展[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中伟;;地球科学文化发展纲要构想[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德孚;;地球科学哲学观及其对矿产查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5 王德孚;;地球科学的哲学观和经济观[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6 张中伟;;地球科学发展的生命之翼——地球科学文化建设初探[A];地质学史研究会第16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地球科学与探测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与探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A];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C];2004年

8 滕吉文;;岩石圈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新进展:——地球科学大断面[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7)[C];1989年

9 杨玉荣;;流体地球科学10年的人和事[A];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C];2007年

10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增加页码的通告[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冠华 鞠洪波 何斌 程晓 徐冰;地球科学发展的全球视角[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记者 孙宇浩 姬忠实;让地球科学文化深入人心[N];中国矿业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晓明;地球科学文化有助科技创新[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闻严;跨越世纪的地球科学[N];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版);2000年

5 本报记者 赵凡;时代呼唤地球科学文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6 杨振京;走近地球科学[N];河北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周飞飞 整理;地球科学:以文化形态影响生活[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8 陈元旭;英国地调局:打造应用地球科学信息中心[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全国政协常委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 研究员 鞠洪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博士 讲师 何斌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程晓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 教授 徐冰;立足中国 走向世界[N];科技日报;2010年

10 全国政协常委 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 研究员 鞠洪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讲师 博士 何斌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程晓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博士 徐冰;立足本国 走向世界[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温静;现代地球科学数字化态势之思[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2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792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