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选题:影像组学 + 高通量特征 ; 参考:《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7年04期
【摘要】:本文利用影像组学的方法预测乳腺肿瘤分子标记物雌激素受体(ER)。首先采用基于相位信息的动态轮廓模型(PBAC)对乳腺图像进行分割,其次对乳腺超声图像中肿瘤的形态、纹理、小波三个方面的404个高通量特征进行提取并予以量化,然后利用R语言以及结合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 RMR)准则的遗传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和AdaBoost进行分类判别,实现根据乳腺超声图像预测分子病理指标ER的目的。对104例临床乳腺肿瘤超声图像数据进行实验,在使用AdaBoost作为分类器的情况下得到了最优指标,即分子标记物ER的预测准确率最高可以达到75.96%,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的面积(AUC)最高达到79.39%。实验结果证明了利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乳腺癌ER表达情况的可行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estrogen receptor ERA, a molecular marker of breast tumors, was predicted by imaging method. First, the dynamic contour model (PBAC) based on phase information is used to segment the breast image. Secondly, 404 high-throughput features of breast ultrasound image are extracted and quantified in three aspects: shape, texture and wavelet. Then we use R language and genetic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maximum correlation minimum redundancy (MRR) criterion for feature screening. Finally,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d AdaBoost are used to classify and discriminate, and the purpose of predicting molecular pathological index ER based on breast ultrasound image is realized. The ultrasound image data of 104 cases of clinical breast tumors were tested, and the optimal index was obtained by using AdaBoost as the classifier. That is,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molecular marker ER can reach 75.96, and the area under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subjects can reach 79.39.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predicting ER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by imaging.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诊断科;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755500)
【分类号】:R737.9;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伟;朱焱;马依妮;赵春晖;宋智琦;刘晶;王兆一;;新型雌激素受体ERα36与窖蛋白-1在皮肤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吕金福;;雌激素受体的酶联雌二醇亲和组化检测法对180例的临床应用研究[J];浙江肿瘤;1993年01期
3 吕金福;;雌激素受体的酶联雌二醇亲和组化检测法对180例的临床应用研究[J];浙江肿瘤;1993年03期
4 ;抗人雌激素受体单抗的制备及鉴定[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5 李殿国;王克来;庄岩;;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关系的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11期
6 陈忠伟,刘尚廉,徐薇苓,杨玉妹,李小妹;乳癌石蜡切片雌激素受体测定方法[J];肿瘤;1990年03期
7 Fumino S.;Iwai N.;Deguchi E.;刘凯;;雌激素受体在胰胆管汇流异常中的表达[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4期
8 梁春立;原发性乳癌雌激素受体水平低下和其他预后因素的关系[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年06期
9 沈娜;宋海平;赵月;郭辉;赵向旺;姜冉;何文山;黄韬;;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对雌激素受体阴性细胞增殖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1期
10 苗华全,周惠民;雌激素受体免疫电镜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丹宁;川允波;;雌激素受体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届全体会议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礼宏;郭建荣;;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胡礼宏;郭建荣;;雌激素受体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达和意义[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陈健;陈敏;周长保;陈彬;李渝萍;周度金;;人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1(hERR1)与乳腺癌关系的初步实验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肖勤;顾雅佳;柳光宇;彭卫军;;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与乳腺X线摄片致密度的关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叶棋浓;张浩;谢向阳;朱阳东;朱建华;郝春芳;刘雨飞;周蕾;严景华;刘亚玲;文春耕;黄翠芬;;雌激素受体(ER)信号途径新调节分子NFAT3的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白石;李东阳;吴雁;;CHD5基因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相关因子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徐文贵;宋秀宇;戴东;朱研佳;王健;张莹;;18F-FES雌激素受体PET-CT显像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余科达;狄根红;吴炅;陆劲松;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文剑明;叶玉清;黄香婷;陈建勇;韦洁贞;冼丽芳;;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状态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仇玮yN;雌激素受体共调节因子RSRC1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2 熊志红;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FHL2的功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3 刘旺根;雌激素受体-α 36过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冰;三氧化二砷诱导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体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李殿国;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林蔚;人乳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基因的去甲基化及其蛋白再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4 柯琦;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病理诊断重复性研究及连接素β和雌激素受体在该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建华;三氧化二砷对人乳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6 周岩;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新型调节因子的筛选及其功能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7 王利花;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的捕获及细胞内雌激素受体的检测[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王曦;Caveolin-1特异性siRNA对乳腺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α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佳;雌激素受体共调节因子GA9的功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志俊;三氧化二砷诱导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体内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0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1950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