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显著性分析与改进边缘方向直方图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
本文选题:图像配准 + 红外图像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6年11期
【摘要】:为了实现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信息融合,弥补单一模态图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显著性分析与改进的边缘方向直方图EOH(Edge Orientation Histogram)特征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显著性分析技术找到可见光图像中的重要信息,得到显著性图;将其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实现可见光图像中重要信息的划分。然后,利用自适应FAST(Features from Accelerated Segment Test)算法,探测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上的特征点;利用改进的EOH,描述特征点。最后,根据描述计算特征点的相似性,在可见光与红外图像上找出对应的特征点,实现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匹配。在3种不同情况下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数据进行了配准实验。结果表明:在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采集条件相似情况下,特征点正确匹配率为96.55%,而在图像采集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特征点正确匹配率可达74.21%。该算法可实现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精确快速匹配,即使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采集的角度与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仍可以满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匹配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formation fusion between infrared image and visible image and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single mode image, a registration algorithm of infrared and visible light image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edge direction histogram (EOH) and edge direction histogram (EOHZ) i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firstly finds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visible image by using the saliency analysis technique, and obtains the salient image, and fuses it with the visible light image to realize the partition of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visible light image. Then, the feature points in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s are detected by the adaptive FASTX Features from Accelerated Segment Test algorithm, and the feature points are described by the improved EOH algorith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the feature points described, the corresponding feature points are found on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s, and the matching between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s is realized. The registration experiments of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 data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different c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ct matching rate of feature points is 96.55 when the acquisition conditions of infrared imag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visible images, but the correct matching rate of feature points can reach 74.21 when the image acquisition condi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algorithm can match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s accurately and quickly, even if the angle and position of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s are different. It can still meet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 match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信息中心;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5M580962)
【分类号】: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庆武;胡晓惠;袁麟;;深空可见光图像中弱小运动目标实时检测[J];电子学报;2009年07期
2 李钢;王雷;张仁斌;;基于特征能量加权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J];光电工程;2010年03期
3 张彬;许廷发;黄光华;倪国强;;基于小波框架的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J];光学技术;2007年03期
4 叶传奇;王宝树;苗启广;;一种基于区域特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J];光子学报;2009年06期
5 刘斌;刘维杰;彭嘉雄;;采用三通道不可分对称小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5期
6 马东辉;薛群;柴奇;任彪;;基于图像信息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6期
7 刘中杰;曹云峰;庄丽葵;丁萌;;基于控制线方法的机载SAR和可见光图像匹配应用研究[J];航空学报;2013年09期
8 何国栋;石建平;冯友宏;谢小娟;杨凌云;;一种新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年04期
9 何国栋;石建平;冯友宏;谢小娟;杨凌云;;基于压缩感知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J];激光与红外;2014年05期
10 刘卫光,周利华;一种塔形分解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J];红外技术;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娜;高宏霞;刘胜文;;地面景物红外可见光图像差异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罗志荣;赵红怡;;一种基于结构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方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天津)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余萍;张晓芬;;基于变分模型的红外/可见光图像配准方法研究[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4 罗志荣;孙晶;;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边缘融合[A];第二十四届中国(天津)2010’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赵云丰;付冬梅;尹怡欣;王嘉;;基于人工免疫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方法[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6 陈磊;杨风暴;王志社;纪利娥;;面向目标识别的SAR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A];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胡谋法;李超;王书宏;韩建涛;陈曾平;;可见光图像背景灰度特性:双高斯混合分布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8 蒋宏;任章;;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和融合中的关键技术[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D 光电信息处理技术专题)[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乔铁柱;输送带纵向撕裂可见光与红外双目视觉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振兵;电气设备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周渝人;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宋怀波;低质量可见光图像的处理技术和识别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迪;可见光图像视觉显著物体探测及畸变不变光学相关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陈文;基于可见光和红外热像仪的双目视觉运动目标跟踪[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可见光/近红外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邱纯;基于可见光的近红外场景仿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卢国梁;低质量可见光图像的处理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桑高丽;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陈洁;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葛小青;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芳芳;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龙;红外热像和可见光图像融合[D];安徽大学;2012年
9 陈少华;基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目标跟踪[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10 韩博;手持式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4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00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