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微颗粒的三维空间跨尺度装配方法

发布时间:2018-06-29 07:54

  本文选题:微颗粒 + 微夹持 ; 参考:《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1期


【摘要】:针对微颗粒空间装配的问题,以外径为十几微米的微颗粒与外径为几百微米的柱腔装配为研究对象,开展微颗粒空间跨尺度装配方法研究。首先,针对微颗粒受到基底表面作用力影响不易被拾取与释放的问题,分析了微颗粒的受力情况,设计了真空吸附式微夹持器用于微颗粒的拾取与释放;然后,针对由于微颗粒与柱腔的尺寸跨度大,很难实现装配过程中二者空间位置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了具有多维视觉监测功能的微装配机器人并且建立了多维视觉监测模型,实现微颗粒与柱腔装配过程的在线监测;最后,提出了基于多维视觉监测模型的微颗粒与柱腔空间半自动装配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实现了将外径为20μm的微颗粒放入外径为200μm的柱腔内的目标。该方法适用于微机电系统制造中微颗粒的三维空间装配。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cro-particle spatial assembly, the cross-scale assembly method of micro-particle space was studied by taking micro-particle with outer diameter of 10 microns and cylindrical cavity with external diameter of several hundred micr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microparticles are not easy to be picked up and relea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force on the substrate, the stress of the microparticles is analyzed, and the vacuum adsorption microgripper is designed to pick up and release the microparticles. Due to the large size span of micro particle and column cavity,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ir space position in assembly process. A micro assembly robot with multi dimensional vision monitoring function is designed and a multi dimensional visual monitor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Finally, a semi-automatic assembly method of micro-particle and column cavity is proposed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visual monitoring mode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the goal of putting 20 渭 m microparticles into the column cavity with 200 渭 m outer diameter is achieved. 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ree-dimensional assembly of micro-particles in MEMS manufacturing.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No.2014B040306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超精密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No.ZZ14003)
【分类号】:TP391.41;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何延才;陈家光;;微颗粒样品x射线定量分析实验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1986年03期

2 何延才;曹立群;胡敏;陈家光;;多元微颗粒样品的X射线定量分析计算方法[J];电子显微学报;1986年03期

3 陈高善;程宏昌;石峰;刘晖;冯刘;任兵;成伟;;NEA GaAs光电阴极表面和UHV系统微颗粒污染的寻源分析与排除[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年02期

4 王晓冬,董鹏;编程表征微颗粒结构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鲍计章;周永明;赵心华;朱文伟;胡明辉;周韶虹;许毅;孙伟玲;王婕;李艳;胡令彦;陈海琳;曾庆;;血小板微颗粒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颜大运;汪家道;陈大融;;Al微颗粒对45~#钢超声空蚀的抑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章莉娟;杨友强;;微颗粒载药体系设计和结构性能关系[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邵士勇;姚永帮;饶瑞中;;基于图像的纤维状微颗粒的形状和散射信号检测[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延才;陈家光;;微颗粒样品x射线定量分析实验方法[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6 何延才;曹立群;胡敏;陈家光;;多元微颗粒样品的X射线定量分析计算方法[A];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7 潘家强;李英;曾健滢;苏荣胜;刘静;唐兆新;吴玄光;;静脉注射不同类型的微颗粒对肉鸡肺动脉压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明;固体微颗粒粘附与清除的机理及表面保洁技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崔燕;微米级固体颗粒的分形及其与界面间粘附力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唐科;微颗粒在脂氧素合成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玲;AFM微颗粒探针的制备及其在PVDF超滤膜有机污染解析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程梅;多极驻波声场对微颗粒迁移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李艳强;微颗粒在表面的粘附力学及其可视化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刘嵘;血小板微颗粒的检测及其在血栓形成中作用机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徐权伟;基于靶向给药的微粒子的大小对其在人体血管中运动特性的数值和实验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华锋;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介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孙丰来;二氧化碳抗溶剂法制备聚合物微颗粒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8 许冬华;PS~+微颗粒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及其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会娟;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小波;基于振动节点的超声微驱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1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081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3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