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双目立体视觉检测系统正向最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3 19:08
【摘要】:立体视觉技术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提高检测精度、降低系统构建难度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视觉检测系统正向设计最优化方法,以系统的检测精度为目标函数,以可选器件、工作环境、被检工件为约束条件,以光学参数和系统参数为决策变量,将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多目标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模型,通过Kuhn-Tucker约束条件极值点的求解,获得最优的系统设计参数。本方法为立体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可避免传统逆向设计方法中依赖主观经验而无法确认结果的最优性,以及大量反复试验而造成设计成本浪费等问题,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图文】:

模型图,模型,相机,物体


钣呕犰?法,以系统的检测精度为目标函数,以可选器件、工作环境、被检工件为约束条件,以光学参数和系统参数为决策变量,将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多目标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最优化模型,通过混合非线性优化求解,获得最优的系统设计参数。正向设计方法避免了盲目选择器件造成的成本浪费和大量试验造成的时间浪费。2数理模型2.1理想的双目立体视觉模型双目立体视觉利用不同位置的两个相机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通过计算目标在成像图像中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达到立体定位和检测的目的,如图1所示。P为被测物体上任意一点,Ol和Or分别为左右眼相机的光心,Cl和Cr分别为左右眼相机成像平面,P点在左右眼相机上成像像素点分别为pl(ul,vl),pr(ur,vr)。可知:直线OlP和OrP相交于P点,因此,点P唯一,即其三维空间位置是确定的。图1典型的双目视觉系统模型Fig.1Chartofthetypicalbinocularvisionsystemmodel理想的双目视觉系统选择具有平行关系的两个相机,如图2所示,即假设被摄物体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双目相机的基线相交。但由于左右眼相机的光轴无法完全做到相互平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先将左右眼相机光轴调节到大致平行,然后通过相机标定技术获取两相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各参数,利用图像匹配的方法找到P点在两个成像平面上的对应像点,从而恢复点P的三维信息。图2典型的双目视觉系统模型Fig.2Chartofthetypicalbinocularvisionsystemmodel将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空间内,如图3所示。假设:对焦点物距为u,双目相机的连线表示相机的基线B,被测物体上P点的深度为d,为了与物距区分,成像平面坐标系用x,y表示,视差p单位为像素,δ为相机传

模型图,模型,相机,成像


计算目标在成像图像中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达到立体定位和检测的目的,如图1所示。P为被测物体上任意一点,Ol和Or分别为左右眼相机的光心,Cl和Cr分别为左右眼相机成像平面,P点在左右眼相机上成像像素点分别为pl(ul,vl),pr(ur,vr)。可知:直线OlP和OrP相交于P点,因此,点P唯一,即其三维空间位置是确定的。图1典型的双目视觉系统模型Fig.1Chartofthetypicalbinocularvisionsystemmodel理想的双目视觉系统选择具有平行关系的两个相机,如图2所示,即假设被摄物体所在平面的法线与双目相机的基线相交。但由于左右眼相机的光轴无法完全做到相互平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先将左右眼相机光轴调节到大致平行,然后通过相机标定技术获取两相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各参数,利用图像匹配的方法找到P点在两个成像平面上的对应像点,从而恢复点P的三维信息。图2典型的双目视觉系统模型Fig.2Chartofthetypicalbinocularvisionsystemmodel将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空间内,如图3所示。假设:对焦点物距为u,双目相机的连线表示相机的基线B,被测物体上P点的深度为d,为了与物距区分,成像平面坐标系用x,y表示,视差p单位为像素,δ为相机传感器单位像素边长。图3二维平面上的双目视觉系统Fig.3Binocularvisionsystemchartina2Dplane由相似三角形关系可知视差与深度的关系如下:d-vd=B-xl+xrB(1)可知:d=Bvxl-xr=Bvpδ(2)理想模型使用的相机均为小孔相机(pinholecamera),成像在焦平面上,视场角取决于焦距且景深无限大。但实际系统中使用的相机为镜头相机(lenscamera),成像在焦后平面,视场角取决于后工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煜;张建勋;;基于双路偏振影像分光的立体视觉[J];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2 魏红芹 ,于德弘;基于立体视觉的坐标网格分析法[J];塑性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3 石海杰;;立体视觉技术在缺陷定位中的应用[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9年07期

4 张闯;迟健男;张朝晖;王志良;;一种基于立体视觉的视线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0年05期

5 单宝华;申宇;;基于立体视觉的砌体房屋模型振动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3期

6 石青云;;立体视觉的代数几何方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5年02期

7 任重,邵军力;立体视觉中的三目匹配方法研究[J];机器人;2001年05期

8 王湘君;周春艳;邹峥嵘;;立体视觉概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年36期

9 葛霁光,靳波,葛耀峥,郭晓晖;立体视觉深度认知过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2期

10 王跃宗;李德胜;于亚萍;;显微立体视觉中体视显微镜双光路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晓奋;;立体视觉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预测[A];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立体图象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2009年

2 任重;邵军力;;三目立体视觉方法的研究[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1年

3 吴新年;汪云九;;立体视觉计算模型的惟一性约束[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李德广;李科杰;高丽丽;;基于多尺度多方向相位匹配的立体视觉方法[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赵虹;于海滨;刘济林;;立体视觉技术在嵌入式客流统计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第一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邱阳;白立芬;李庆祥;徐毓娴;;基于边缘和区域联合匹配的立体视觉新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1年

7 赵杰;彭京;李戈;王晨;;基于粗细结合匹配方法的立体视觉研究[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颜少明;;随机点立体图[A];立体图象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剑波;骆清铭;谭玉山;;光栅投影式立体视觉三维表面恢复系统[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天珍;王兰兰;;达芬奇立体视觉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猛犸;《冰川时代3》背后的3D奥秘[N];电脑报;2009年

2 成都 虎永存;3D的6种方式技术详解[N];电子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勇;立体视觉表面恢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张艳峰;基于立体视觉的不规则物体的三维重建[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凤静;基于立体视觉的汽车安全车距预警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张艳琼;基于立体视觉的行人流量统计算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沙里瓦特;显微立体视觉中的匹配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曲金芳;果蔬采摘机器人立体视觉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蔡坤炎;立体视觉摄像机定位误差修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徐姝姝;基于双焦成像的立体视觉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宋长波;基于线特征的立体视觉匹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安效伟;基于边界效应的立体视觉匹配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0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560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