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大数据知识表征的机制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9-11-28 22:23
【摘要】:大数据知识表征的机制包括技术转换、认知发现、实践应用三个环节及支撑体系,该机制具有动态性、协同性、反馈性和主体能动性等特征。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结构与运行方式,彰显大数据知识在技术转换、认知发现和实践应用中的不同形态。从本体论看,大数据知识表征彰显对象的包容性;从认识论看,大数据知识表征彰显认识主体的多元性和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从方法论看,表征彰显相关性与因果性、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从实践论看,是德性知识论和社会建构论的应用典范。
【图文】:

模型图,知识表征,模型


征机制的模型(见图1),该机制具有以下特征。图1大数据知识表征机制的模型第一,动态性。技术转换实现了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向数据镜像世界的转变,对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大数据的挖掘和可视化,为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现大数据知识的认知发现、实践应用提供了基础,,它是大数据知识表征的源头和关键。认知发现是联结大数据的信息与大数据知识实践应用的桥梁与纽带。只有实现大数据信息向知识的转换,才可能实现对实践的指导。虽然有些人认为只要拥有碎片化知识足矣。但是,这种偶然性并不能反映事物客观的运行规律,只有拥有更普遍意义上的陈述性知识,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运行方式,为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实践应用实现了程序性知识向实践的转换,彰显大数据的实践应用价值。这样,大数据的知识表征经过了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大数据→信息→知识→实践的表征历程,同时彰显人的两次认识飞跃,即从对大数据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并揭示主与客、知与识、知与行二元基因辩证发展的历程。同时,知识表征的语义形式经过了再语义化的动态过程,从数据和信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应用。第二,协同性。传统的知识发现过程主要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理性认识。大数据技术包括存储、融合、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这些技术间的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知识表征是非常重要的。大数据的认识主体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企业和民众,大数据的全样本性、完备性等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认知,大数据知识的发现与应用也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认知。“政府必须按照‘一数一源、授权使用、分层管理、分级应用’的原则,实现政府与民众、社会之间数据使用的协同性。”

模型图,知识表征,模型


征机制的模型(见图1),该机制具有以下特征。图1大数据知识表征机制的模型第一,动态性。技术转换实现了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向数据镜像世界的转变,对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大数据的挖掘和可视化,为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现大数据知识的认知发现、实践应用提供了基础,它是大数据知识表征的源头和关键。认知发现是联结大数据的信息与大数据知识实践应用的桥梁与纽带。只有实现大数据信息向知识的转换,才可能实现对实践的指导。虽然有些人认为只要拥有碎片化知识足矣。但是,这种偶然性并不能反映事物客观的运行规律,只有拥有更普遍意义上的陈述性知识,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事物的运行方式,为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实践应用实现了程序性知识向实践的转换,彰显大数据的实践应用价值。这样,大数据的知识表征经过了经验世界和网络世界→大数据→信息→知识→实践的表征历程,同时彰显人的两次认识飞跃,即从对大数据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并揭示主与客、知与识、知与行二元基因辩证发展的历程。同时,知识表征的语义形式经过了再语义化的动态过程,从数据和信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应用。第二,协同性。传统的知识发现过程主要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理性认识。大数据技术包括存储、融合、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这些技术间的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知识表征是非常重要的。大数据的认识主体包括科学共同体、政府、企业和民众,大数据的全样本性、完备性等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认知,大数据知识的发现与应用也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认知。“政府必须按照‘一数一源、授权使用、分层管理、分级应用’的原则,实现政府与民众、社会之间数据使用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胜利;;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一种知识表征语言[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何伯锋;蔡笑岳;;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数学学科领域知识表征特点[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何伯锋;蔡笑岳;潘玉萍;;学科领域知识教学对初一数学知识表征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汤朝霞;蔡笑岳;;学科领域知识研究概况[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莹;王瑞明;莫雷;;物体隐含的形状信息对图片再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利秀;知识表征问题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丁媛;地图学习中呈现方式和目标对空间知识表征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平青;群体知识表征一致性度量及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烨阳;知识表征的隐喻方式[D];山西大学;2012年

5 李长虹;学科领域知识对学生数学知识表征效果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9年

6 时晓霞;顿悟的知识表征机制: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何伯锋;数学学科领域知识学习的知识表征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王一涵;中学英语新手与专家教师隐性知识表征的比较[D];宁夏大学;2014年

9 崔帅;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知识表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新宇;专家型学生与新手型学生化学知识表征的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7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567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