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XQDA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师生语言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11:46
优质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形式,对于课堂教学研究不可或缺。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师生语言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以及曹一鸣和顾冷沅师生互动类型研究的基础上并由汤志娜、阮灝锦、常春艳等人修订的“语言互动分析编码系统”,通过文献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MAXQDA2018软件为主要视频编码工具,对17节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视频分别从教师语言、静止、学生语言三维视角对小学数学优质课师生语言互动展开研究。其中,“教师语言”包含“教师预设语言”和“教师生成语言”,“学生语言”包含“学生积极语言”和“学生被动语言”。而且,“教师预设语言”、“教师生成语言”、“学生积极语言”和“学生被动语言”又各自建构了相应的课堂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和编码小学数学优质课课堂教学视频,对师生语言互动行为的频数、时长、单次用时等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在小学数学优质课师生语言互动中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1.教师话语权稍大于学生话语权,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2.课堂上教师预设语言稍多于生成语言,大体上教师均兼顾预设与生成。3.教师善于采用“追问”等启发式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思维。4.教师既注重...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课程改革的需要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4. 研究方法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
3.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观察法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五) 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 理论基础
1. 符号互动论
2. 民主课堂理论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 优质课
2. 师生语言互动
(三) 文献综述
1. 课堂互动观察工具相关研究
2. 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相关研究
3. 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 课例的选取
(二) 师生语言互动编码系统
1. 师生语言互动编码系统介绍
2. 编码示例
3. 编码原则
(三) 基于MAXQDA2018的视频分析
1. 质性分析软件相关介绍
2. 基于MAXQDA2018的视频分析操作简介
四、研究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 师生语言互动“代码行数”分析
1. “代码行数”宏观分析
2. “代码行数”中观分析
3. “代码行数”微观分析
(二) 师生语言互动统计数据分析
1. 师生语言互动行为整体特征分析
2. 教师语言特征分析
3. 学生语言特征分析
(三) 研究结论
五、研究启示与反思展望
(一) 研究启示
1. 兼顾教师预设语言与生成语言
2. 协调学生积极语言与被动语言
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4. 激励学生表达观点
5. 促进学生质疑反思
6. 丰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二) 研究反思
1. 研究特色
2. 研究不足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编码对象
附录2 编码框架
附录3 代码行数
附录4 全部文件综合代码云
附录5 全部文件综合代码地图
附录6 全部文件相似矩阵(简单匹配)
附录7 已编码文本段描述统计
附录8 信度分析
致谢
本文编号:297070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课程改革的需要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3. 教师发展的需要
4. 研究方法的发展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对象
3.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观察法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五) 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 理论基础
1. 符号互动论
2. 民主课堂理论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 优质课
2. 师生语言互动
(三) 文献综述
1. 课堂互动观察工具相关研究
2. 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相关研究
3. 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 课例的选取
(二) 师生语言互动编码系统
1. 师生语言互动编码系统介绍
2. 编码示例
3. 编码原则
(三) 基于MAXQDA2018的视频分析
1. 质性分析软件相关介绍
2. 基于MAXQDA2018的视频分析操作简介
四、研究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 师生语言互动“代码行数”分析
1. “代码行数”宏观分析
2. “代码行数”中观分析
3. “代码行数”微观分析
(二) 师生语言互动统计数据分析
1. 师生语言互动行为整体特征分析
2. 教师语言特征分析
3. 学生语言特征分析
(三) 研究结论
五、研究启示与反思展望
(一) 研究启示
1. 兼顾教师预设语言与生成语言
2. 协调学生积极语言与被动语言
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4. 激励学生表达观点
5. 促进学生质疑反思
6. 丰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二) 研究反思
1. 研究特色
2. 研究不足
(三)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编码对象
附录2 编码框架
附录3 代码行数
附录4 全部文件综合代码云
附录5 全部文件综合代码地图
附录6 全部文件相似矩阵(简单匹配)
附录7 已编码文本段描述统计
附录8 信度分析
致谢
本文编号:2970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97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