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面向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在线激励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02:03

  本文关键词:面向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在线激励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日趋增长,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果将我们生活的社会称为物理世界,将互联网成为信息世界的话,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连接起来的就是物联网。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PDA的普及,人们将物联网与众包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型的“以人为中心的感知”的感知模式,称为移动群智感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讲,社会网络的研究需要大量数据,而MCS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于对人的行为的分析;从移动群智感知的角度来讲,由于移动群智感知以人为中心的特性,使移动群智感知具有社会性,因此,现有的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对移动群智感知网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本论文将社会网络和移动群智感知结合考虑,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纽带的移动群智感知概念,对两者的研究都有重大的意义。现阶段对移动群智感知的研究主要有:移动群智感知数据的前端处理、移动群智感知数据的收集、移动群智感知数据的处理技术、移动群智感知网络的激励机制以及移动群智感知网络的隐私保护。本文主要针对移动群智感知的各个主要研究方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一种移动感知网络系统结构,并列举了3个成功的案例。本文主要对移动群智感知的用户参与在线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在现有的移动群智感知网络模型和在线激励机制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零时间间隔激励模型,并对该模型进一步优化,设计出一般间隔模型下的激励机制模型。最后,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社会网络 移动群智感知 众包 物联网 激励机制 数据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社会网络简介8-9
  • 1.2 移动群智感知简介9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1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11-13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13-17
  • 2.1 社会学基本相关13-14
  • 2.1.1 度中心性13-14
  • 2.1.2 六度分隔理论14
  • 2.2 群智感知相关概念14-15
  • 2.2.1 众包模式14
  • 2.2.2 移动智能终端14
  • 2.2.3 物联网14-15
  • 2.3 相关算法基础知识15-16
  • 2.3.1 蚁群优化算法15
  • 2.3.2 粒子群优化算法15-16
  • 2.4 本章小结16-17
  • 第三章 移动群智感知概述17-30
  • 3.0 移动群智感知基本概念17-18
  • 3.1 移动群智感知的主要研究内容18-20
  • 3.2 移动群智感知的网络系统结构20-21
  • 3.3 移动群智感知的安全技术21-23
  • 3.3.1 移动群智感知安全的意义21
  • 3.3.2 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21-22
  • 3.3.3 手机安全性问题研究22-23
  • 3.4 基于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应用23-28
  • 3.4.1 绿色出行好帮手——GreenGPS23-24
  • 3.4.2 饮食管理专家——DietSense24-25
  • 3.4.3 水质管理专家——小米智能家庭25-28
  • 3.5 本章小结28-30
  • 第四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群智感知的激励机制30-44
  • 4.1 移动群智感知机会式数据收集30-31
  • 4.1.1 基于社会网络的感知数据收集概述30-31
  • 4.1.2 机会覆盖31
  • 4.2 移动群智感知的激励机制研究现状31
  • 4.3 用户在线参与的激励机制设计31-34
  • 4.3.1 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31-32
  • 4.3.2 基于拍卖的激励机制模式32-33
  • 4.3.3 GetDensity Threshold密度阈值算法33-34
  • 4.4 零时间间隔模式下的在线激励机制模型34-38
  • 4.4.1 激励机制设计34-35
  • 4.4.2 实验结果验证35-37
  • 4.4.3 模型分析37-38
  • 4.5 普通时间间隔的在线参与激励机制模型38-42
  • 4.5.1 激励机制设计38-39
  • 4.5.2 实验结果验证39-41
  • 4.5.3 模型分析41-42
  • 4.6 两种在线激励机制模型的对比与分析42-43
  • 4.6.1 在线激励机制解决的问题42
  • 4.6.2 两种激励机制的对比42-43
  • 4.7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46-47
  • 参考文献47-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2 王琪;;嵌入互联网中的社会网络—企业电子社会网络[J];企业经济;2011年04期

3 李春霞;;网络媒体对社会网络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阮冰;朱建冲;姜礼平;汲万锋;;基于社会网络的民意形成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2期

5 刘晶;张秀兰;;谈社会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9期

6 秦红霞;陈华东;;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知识共享演化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9年05期

7 王煜全;;警惕互联网上的“国家模式”——再谈社会网络的进化机制[J];互联网周刊;2011年02期

8 陈萍;;社会网络中企业知识资源的互补性[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9 黎刚;;文献信息社会网络建设新论[J];职业技术;2007年24期

10 张星;蔡淑琴;夏火松;侯德林;;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永昌;;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网络构筑的空间过程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2 程平;;基于社会网络的“云会计”知识流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宗正;杨永芳;;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网络与农民发展——对宁夏固原市五个村落的调查与思考[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2期 总第16期)[C];2005年

4 陆双梅;;藏民社会网络在手机中的呈现与重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5 周静;;社会网络在营销实践中的研究初探[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尚意;吴莉萍;王策;;都市更新中社区社会网络变迁的结构主义分析——以北京西单南太常社区整体搬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忠卫;王志成;;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典全;黄朝阳;;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LBSN)研究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李莉;武邦涛;陈忠;;社会网络作为双刃剑:交易网络的摩擦、中介可能性与结构洞[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10 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面对巨大的社会网络,你无法独立存在[N];文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家政服务员如何建构社会网络[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Google对搜索人感兴趣[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周丽萍;社会资本在保险业发展中的作用[N];中国保险报;2003年

5 席来旺;社会网络提高竞争优势[N];人民日报;2007年

6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从“择偶途径”看改革30年婚恋变迁[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北京大学博士后 山东大学教授 博导 李春霞;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及其城乡差异[N];中国妇女报;2013年

8 贾利强;人物研究须重视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梁捷;节点人际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10 ;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林;大规模社会网络可视化若干问题及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栋;在线社会网络中信息扩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易成岐;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文金;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7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8 伍满桂;创业企业网络动态能力与创新社会网络沃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黄亮;社会网络中的社区发现与链接预测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宁慧聪;基于社会网络的语义Web服务发现与组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迪;《在线社会网络中产生信任评价的可信图》翻译实践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于洋;国有企业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周新;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网络对收入状况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闫晶星;基于敏感关系的社会网络隐私保护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王美;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6 杜宇;社会网络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性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玉志;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逻辑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王利娟;都市菜贩的社会网络建构[D];西南大学;2015年

9 李超;多维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挖掘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诗懿;GraphLab云计算平台下社会网络的社区识别[D];宁波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面向社会网络的移动群智感知在线激励机制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00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2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