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基于非遗保护原则的美术类非遗APP界面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6 23:46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争取于2020年,逐渐形成文化创意产品体系。美术类非遗是广大民众以集体的智慧参与的文化艺术创作,然而对美术类非遗保护大多还拘泥于“文物式”的保护,新兴的产业化保护又受到空间的限制,导致非遗始终无法深入人们的生活,实现有效的保护传承。而移动应用则可以解决非遗保护的空间局限性,为非遗的保护传播提供新渠道,能够解决,有效的融入大众的生活。如何利用APP的视觉表现效果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传播非遗文化内涵的目的,就成为移动应用界面设计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专业书籍研究、文献研究以及用户定量分析,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美术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保护现状和困境。再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用户定量分析法,对非遗APP界面设计,特别是美术类非遗APP界面,进行现状分析,归纳出现有美术类非遗APP界面存在信息结构不连贯、交互形式单一、用户沉浸感弱三大问题。因此,针对美术类非遗APP界面存在问题,通过带入美术类非遗的文化特性,进行解决方法的探究。通过对非遗保护原则的理论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非遗...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非遗保护原则的美术类非遗APP界面设计研究


用户调研结果与总结

理论研究


对这三篇论文进行提炼:其中,属于期刊论文的《“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 AP界面设计研究》是最早提出与视觉设计相关的研究方向:提出非遗 APP 产品,应全面考虑功能、用户体验以及界面视觉效果,粗略提出传统元素融入界面设计不应该只是图形的堆砌,而要考虑如何通过有趣的交互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 APP 界面交互设计研究》则浅谈了非遗类 APP 设计应考虑界面信息结构、布局风格、传统元素以及现代设计理念各方面的应用。而硕士论文《“非遗”的新媒体视觉传播设计研究》,深入研究用户心理、人机工程和黄金分割等专业领域与非遗 APP 界面设计,提出有效传播的交互机制、信息层级化的视觉设计原则。总之,这些论文侧重不同方向对非遗 APP 的设计进行思考研究,从归纳图(图 1-2)中可以见得,界面视觉的研究相对较薄弱,为笔者对“美术类非遗 AP界面设计”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其研究内容缺少对非遗特殊性的重视这也成为笔者研究的切入点。

界面设计


?APP 表现形式主要是利用地图进行导航式界面的设计(图1-3)。就界面视觉元素的总结发现,多采用以美观的照片为主的元素,搭配符合文化的象征性功能图标,以真实的展现文化为目的。图 1-3 国外导航式界面设计国内的综合类非遗 APP,多用大篇幅的图文信息作为界面元素(图 1-4),多采用卡片式界面布局。照片的选用有待提升以外,图文的元素排版与电子书籍无异,无法给与用户良好的界面体验。图 1-4 国内图文式界面呈现对比国内外综合类非遗 APP 界面设计发现,首先,这类 APP 都主要以照片元素进行内容的传递,以此做到真实准确的传播信息。但照片的选用及技术处理方面,国内非遗 APP 还有待改进。另外,其主要差异之处在于一个是导航式界面设计,一个为图文书界面展示,不得不说作为综合类非遗 APP 其传递的信息种类多种,图文的设计容易使信息冗杂繁多,利用?


本文编号:3388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388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