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具有高融合度的城市场景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05:03

  本文关键词:具有高融合度的城市场景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的城市增强现实应用中,虚拟信息提示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屏幕空间完成,缺乏与三维场景几何的有效融合。其主要原因在于面向城市大场景移动增强现实模型的缺失。针对城市增强现实应用中高融合度信息在线展示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城市场景的具有高融合度的移动增强现实模型。该模型通过统一空间位置融合了由真实世界数据构成的实景模型、由场景模型及中介面片构成的虚景模型、由虚拟提示信息及其组织方式构成的虚拟信息模型。为方便、鲁棒地在线求解该模型,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场景结构的增强现实用户创作工具,提出了鲁棒的移动增强现实模型级联求解方法。所提出的移动增强现实融合模型、用户创作工具、级联求解方法已在面向城市大场景的高融合移动增强现实原型系统中实现。针对城市实景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呈现高融合度的增强现实效果,同时具有求解鲁棒性,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城市增强现实系统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提示效果差及求解不稳定的问题。
【关键词】:增强现实 信息标注 高融合 提示信息 多级求解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91.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4
  • 1.2 相关工作14-21
  • 1.2.1 增强现实14-19
  • 1.2.2 移动增强现实19-20
  • 1.2.3 城市场景增强现实20-21
  • 1.3 本文结构21-23
  • 1.4 小结23-24
  • 第2章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高融合移动增强现实建模24-36
  • 2.1 引言24-26
  • 2.2 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实景建模26-28
  • 2.2.1 多模态数据及其组织26-27
  • 2.2.2 多级辅助数据27-28
  • 2.3 面向信息标注的轻量级虚拟建模28-31
  • 2.3.1 建筑简模28-29
  • 2.3.2 信息依附平面29-30
  • 2.3.3 轻量级增强现实虚拟模型30-31
  • 2.4 虚拟信息模型31-32
  • 2.4.1 多元提示信息31
  • 2.4.2 基于场景结构的虚拟提示信息组织31-32
  • 2.5 面向城市场景的高融合度移动增强现实模型32-34
  • 2.5.1 模型概述32-33
  • 2.5.2 实景虚景注册33-34
  • 2.5.3 虚拟信息模型融合34
  • 2.6 小结34-36
  • 第3章 支持高融合度移动增强现实用户创作工具36-51
  • 3.1 引言36-37
  • 3.2 基于场景结构的高融合度信息用户创作方法37-38
  • 3.2.1 场景结构解析37
  • 3.2.2 可视信息关联37-38
  • 3.2.3 场景语义组织38
  • 3.3 基于场景结构的用户创作工具设计与实现38-49
  • 3.3.1 用户创作工具设计38-43
  • 3.3.2 用户创作工具原型实现43-46
  • 3.3.3 实验结果46-49
  • 3.4 基于图像的虚实注册创作工具49-50
  • 3.4.1 建筑物特征提取49-50
  • 3.4.2 提示信息标注50
  • 3.5 小结50-51
  • 第4章 城市场景的高融合度移动增强现实在线绘制51-63
  • 4.1 引言51
  • 4.2 方法概述51-53
  • 4.3 具有鲁棒性的级联式增强现实模型求解方法53-58
  • 4.3.1 基于场景结构的相机跟踪53-55
  • 4.3.2 图像空间信息提示域的在线生成55-56
  • 4.3.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增强现实模型在线求解56
  • 4.3.4 多级高鲁棒性AR求解方法56-58
  • 4.4 城市场景级联式移动增强现实绘制58-61
  • 4.4.1 基于场景结构的在线绘制58-60
  • 4.4.2 图像空间信息提示域的在线绘制60
  • 4.4.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增强现实模型在线绘制60-61
  • 4.5 小结61-63
  • 第5章 城市场景高融合移动增强现实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63-72
  • 5.1 引言63-64
  • 5.2 预处理模块64-66
  • 5.3 输入数据收集模块66
  • 5.4 网络传输及任务分配模块66-71
  • 5.4.1 线程一:基于三维空间的求解67-68
  • 5.4.2 线程二:基于图像的求解68
  • 5.4.3 线程三:基于传感器的求解68
  • 5.4.4 求解结果选择模块68-69
  • 5.4.5 移动端绘制模块69
  • 5.4.6 实验结果69-71
  • 5.5 小结71-72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2-74
  • 6.1 总结72-73
  • 6.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1
  • 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P;杨珂;王涌天;刘越;;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年03期

2 徐超;;增强现实,3G的潜在“杀手”应用?[J];通信世界;2010年10期

3 ;苹果两项新专利解读:增强现实与半透明屏幕[J];硅谷;2011年15期

4 蔡苏;宋倩;唐瑶;;增强现实学习环境的架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8期

5 ;移动增强现实国家重大专项正式启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年03期

6 赵越;;基于移动增强现实的学习形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06期

7 张健;蔡新元;;“增强现实”在传统出版领域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3年10期

8 裴燕;;“增强现实”的革命[J];IT经理世界;2013年24期

9 陈靖,王涌天,闫达远;增强现实系统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年15期

10 徐伟平,朱仲涛,丁晓玲,赵强;增强现实硬件平台的实现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越;王涌天;闫达远;;增强现实系统显示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数字成像技术及相关材料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张旭光;阎镇;;面向遥科学实验的增强现实应用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王倩;高长城;徐大卫;;基于虚实像结合的增强现实研究[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丹;黄有群;;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的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葛莹;;基于视频影像的地理数据增强现实可视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葛学东;;增强现实一致光照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周志颖;郑思远;昌明;;增强现实内容管理云平台在数字科技馆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王坚;;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人机交互技术[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演讲辑录[C];2004年

9 王红;周雅;高宇;闫达远;;光学透视式增强现实系统虚实亮度匹配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赵小军;游旭群;石常秀;甘硕秋;;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催眠治疗:心理压力和焦虑[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逄丹;“增强现实”用虚拟美化现实[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中国移动研究院业务研究所 陈志刚;“增强现实”适宜后向收费[N];通信产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邹大斌;增强现实:互联网应用的新热点[N];计算机世界;2011年

4 ;移动增强现实:是炒作还是下一件大事?[N];网络世界;2010年

5 ;AR:更深刻的现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2020年的可能和不可能[N];科技日报;2011年

7 特约作者 苏驰;真亦假时假亦真[N];电脑报;2010年

8 华凌;NASA为商业飞行员开发增强现实设备[N];科技日报;2012年

9 荆晶;手机带你穿越时空,如梦如幻回到从前[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陈志鸿;荷兰邮票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展现“托塔”情景[N];中国集邮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一;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增强现实浏览器构建及优化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越;实时增强现实中运动目标及场景的跟踪注册关键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3 陆平;移动增强现实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4 赵新灿;增强现实维修诱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姚远;增强现实应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董子龙;面向增强现实的实时三维跟踪[D];浙江大学;2010年

7 冯晓伟;增强现实工业培训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桂振文;面向移动增强现实的场景识别与跟踪注册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丰艳;增强现实系统虚实无缝融合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田元;增强现实中的虚实遮挡处理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灵;增强现实广告技术的创新扩散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Pp冬慧;基于增强现实的手部康复训练系统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夏德芳;移动增强现实中位姿计算与静态手势识别交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洁;基于Android平台的增强现实系统研究与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恺夫;基于增强现实的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设计及其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康磊;地标性建筑的增强现实系统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赵王军;面向信息物理Web的增强现实浏览器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5年

8 彭雪;基于传感器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9 田远霞;增强现实下多通道交互模型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5年

10 严玉若;增强现实中视觉反馈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具有高融合度的城市场景移动增强现实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56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