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内涵及能力框架研究——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4-05-25 12:45
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智能教育,重在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这对教育和学习的变革既提出了挑战,亦指明了方向,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学习是满足智能时代需求的大势所趋,是知识指数型增长及知识焦虑下的迫切需要,是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从“延迟响应”到“即时响应”的必由转型。本研究围绕“智慧学习内涵”和“智慧学习能力框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学习文化的角度剖析了智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运用结构映射法、概念映射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了智慧学习能力框架。研究认为,当前从英文“Smart Learning”翻译而来的“智慧学习”语境下的“智慧”内涵模糊不清,时下国内外智慧学习研究存在技术主义倾向,过于强调智能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智慧发展与技术智能强弱之间并无直接逻辑关系的事实。本研究以发展“人”的智慧为宗旨,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以“智慧”的哲学表征为切点,融合“学习”理论的相关特征,以人机协同的中和观探讨了智慧学习的内涵。研究认为,狭义上的智慧学习,是指在智能...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呼唤智慧教育
1.1.2 人才培育的社会发展需要
1.1.3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个人发展需要
1.1.4 学习文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1.2 国内外智慧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1.2.1 整体研究状貌素描
1.2.2 智慧学习的研究维度
1.2.3 文献分析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理论基础
1.6.1 认知负荷理论
1.6.2 具身认知理论
1.6.3 超人类主义
1.6.4 给养理论
2 智慧学习内涵研究
2.1 智慧、学习的意义探微
2.1.1 “智慧”的多维义趣
2.1.2 “学习”的多重隐喻
2.1.3 相关学习理论
2.2 时代背景与学习文化转变
2.2.1 学习文化
2.2.2 世易时移
2.2.3 智慧学习是一种文化
3 智慧学习文化面面观
3.1 道:价值观
3.2 法:认知观
3.3 术:技术观
3.4 势:时位观
4 智慧学习能力框架研究
4.1 构建框架的基本原则
4.2 维度设计
4.2.1 一级维度设计
4.2.2 二级、三级指标设计
4.3 德尔菲验证
4.3.1 咨询专家确定
4.3.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3.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学习能力框架指标权重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4.2 各指标权重分析
4.4.3 层次总排序
4.5 智慧学习能力框架与内涵的互证分析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82130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呼唤智慧教育
1.1.2 人才培育的社会发展需要
1.1.3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个人发展需要
1.1.4 学习文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1.2 国内外智慧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1.2.1 整体研究状貌素描
1.2.2 智慧学习的研究维度
1.2.3 文献分析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理论基础
1.6.1 认知负荷理论
1.6.2 具身认知理论
1.6.3 超人类主义
1.6.4 给养理论
2 智慧学习内涵研究
2.1 智慧、学习的意义探微
2.1.1 “智慧”的多维义趣
2.1.2 “学习”的多重隐喻
2.1.3 相关学习理论
2.2 时代背景与学习文化转变
2.2.1 学习文化
2.2.2 世易时移
2.2.3 智慧学习是一种文化
3 智慧学习文化面面观
3.1 道:价值观
3.2 法:认知观
3.3 术:技术观
3.4 势:时位观
4 智慧学习能力框架研究
4.1 构建框架的基本原则
4.2 维度设计
4.2.1 一级维度设计
4.2.2 二级、三级指标设计
4.3 德尔菲验证
4.3.1 咨询专家确定
4.3.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3.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学习能力框架指标权重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4.2 各指标权重分析
4.4.3 层次总排序
4.5 智慧学习能力框架与内涵的互证分析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82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3982130.html